文 兰兰
图 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
视频 顺其自然
綦走八年廿一次(总第505次)活动龙春迎亲访友摆家常,男女老少聚一堂,麻将、金花儿、跑的快,鸡鸭鱼肉整的欢。
赘肉囤积腿难迈,急等綦走一声呼,纷纷响应随同行。龙年农历第一徒,正月23日晨7时,綦走26人从綦江城驱车出发,去观摩綦走预告——挂在天边的白云寨,它在何方?有多高、多险、多美?
一、偶遇知悉老人,听闻童时趣事
带着疑问,车往綦江与江津交界处——何家岩口方向前行约一小时,于綦江区永新镇升平垭口村一农户屋前停下。
綦走因春节息徒一月有余,徒友们下车后来不及呼吸新春的气息,观赏粉的、白的、黄的海棠、李花、油菜花,争先恐后石级登山而上。欲攀壁爬岩,高观天边石壁寨解惑。

半山碰见89岁高龄人,打探寨子之来历,“江津沈三胡子家族修,綦江永新街上人蔡长开父子曾住过,沈三胡子闲暇山塘钓鱼,满头银发、络腮白胡子齐肚脐,也为是食人怪物长毛贼,吓的我魂飞魄散、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往家回”。
当年只有八、九岁,现已89岁杨道权老人记忆犹新、绘声绘色如是说。“沈三老宅朝门、正向、天井仍残存”。
二、老路见证沧桑,綦走再留足迹
徒友们听得杨老的童年趣忆,一路揣摩一路上行。
当“鱼跃岩”那块大石抬头显露时,曾走过的亲切感让我一下回到现实中,找到了方位。
原来,2021年夏天,我们也来到此处。当时时值雨季,清澈的水瀑如珍珠一泻而下,壮观大气、悠然沁脾的画面浮现眼前。
再往上,路边石壁上嘉庆年间的“善缘桥”功德碑、道光30年6月19日题刻“鱼跃岩”,看不清落款的“阿弥陀佛”碑刻,“作南海观”题刻的观音摩崖,无不彰示此石道的久远,见证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荡翻腾,子孙万代沧海桑田。

三、寨子天边挂,綦走奔寨来
顺着“鱼跃岩”边上的一条很不起眼的长满荆棘的半山小径,徒友@顺其自然@冲天炮@冬冬等前面开路,有些恐高的徒友放低身段匍匐爬行挪步,向今天的第一目标“白云寨”而去。
寨子本是半山岩洞,两头砌墙成为了寨,洞内生活痕迹尚存在。
岩洞长约100米,宽度不一1-20米,高10米左右。洞内有洞,一大一小,大的仅可一人钻过,小的如鼠洞,只能传递小物件。
崖壁通高约20来米,千石如玉,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或凹或凸,或卧或躺,或伸长,或爆鼓,棱角或锋利或圆润,形态万千。眼尖的徒友在崖壁上看见有多个岩燕巢穴守护者这“岩居”。
在峭壁上还凿有对称紧邻两小洞。一说是栓马洞,据现场看,应该不可能。因为寨子两头均有1-2米高围墙,根本没有牵马上寨的可能。应该是工匠穿绳索套牢身子下到半山石壁凿孔达木桩的小洞。壁顶如屋檐,最宽处延伸7-8米开外。
据当地老人介绍:白云寨原来叫白云楼,寨子内有三间丈四六的房子,房子顶端写有"白云楼"三个字(今未发现此三字)。
石壁上刻有的"仙姑洞"、"玉生桥"题刻清晰完整,没有风化和破坏的迹象。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清政府称长毛贼)一路西窜,攻打到江津、綦江一带,百姓吓的不轻,沈三胡子家族为躲避毛贼,把家建在此处。
相传有童养媳不满意夫家曾逃到此处躲婚,长毛贼攻来时,誓死不辱,跳下悬崖仍端坐而亡,故又名"仙姑洞"并碑刻于石壁;石壁最窄处还搭有石桥,可能因为石壁如玉,故称"玉生桥"。

@搬螃蟹认为古人命名题刻大多有个出处,可能出自成语”玉汝于成” 更为贴切,即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视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的意思。
也或许“玉”同“遇”同音,一语双关呢?读到此处的你,也许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此寨以崖壁为墙、为檐,坐南朝北,寨前、左右空旷,无一丝遮挡,躺在寨内都可以观山下方圆几千里的风吹草动,两端沿壁延伸,一端至牛鼻沟的鱼跃岩,一端至沈家老宅的岚哑口,均有石墙当关,安全100%。可谓一朝定寨,无敌可攻。
徒友兴奋,极目远眺,半山人家,明晃晃梯田环绕,青松杂木,白皮桉树,青菜萝卜、绿油菠菜......一派生机盎然。
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环绕拓展,俨然大船驶过湖面翻滚的波浪,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留下一层层荡漾的涟漪,仿若一条条漂亮丝带,向远方扩散开去。山脚下朦胧的山丘,房舍、入户公路盘亘徘徊。左峰右山,苍松翠柏,满眼茂密绿叶,深浅明暗,绿的难以形容,负氧离子沁人心脾。

倘若冬日里那一抹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木斑驳的洒在身上,周边的美景在阳光中弥漫开来,沐浴在冬日暖阳中,酥麻了整个身躯和灵魂;夏日里在海拔700-800米的岩寨,睁眼就是云淡天高,天然的当口空调,当微风轻轻吹来,带着清新与宁静。夜间还得盖一层薄薄的棉絮。
用现代人的目光看来,先人们的杰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办不到的。
徒友们惊叹之余,无不自愧不如,纷纷拍照留影,忙打卡记录这难得亲睹的先人寨宅。下得山来,就连70多岁的老人都惋惜未曾上去观摩过。
四、顺路讨水,血橙解渴更暖心
走出石寨,上行十来米,路过江津关胜村的沈家老宅,正向前面改成平房,目前是一张姓人家居住。
朝门、天井,堂屋,左厢房还算保存完整,但已老旧。张姓女主人见我们一行人中有人来讨水喝,就搬出一大麻袋血橙,让我们随便吃,真是暖心啊!
绕过沈家老宅,择道再去何家岩口探寻了巨幅“立峯”题刻,沿着岩沟下行约45分钟,回到离来时不远的半山公路。
回望”白云寨”,完全挂在天山相接的云崖边儿上,壁、寨、天、山,浑然一体,难怪取名”白云楼”。
不是亲临,无法想象那里曾筑寨居家、躲敌避匪,俨然一道天谴的天然屏障。夏日避暑,也然深山雅居。关键是刷新了对古人居家逃难寨居生活的感知。
真是不枉此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