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天碌碌无为,也不明白都做了些什么,细细盘点之后,发现真还没干几件事,一晃眼时间就到了晚上的11点。
天气的骤热是一个原因,不想抓紧时间却是最主要的。逛淘宝凑单,跟朋友闲聊,早上明明有时间进行两个小时的写作或读书,都被瞌睡给虚晃过去了。其实不睡那一觉,不会少了什么,坚持到中午,补足瞌睡,下午,晚上就会好很多。
终于知道坚持下去的不容易,不是仅仅在嘴巴上说的那样: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而是落地,真正的落地是有着很大的距离的!50多天的坚持,不想因一次停更就功亏一篑,更不想在很多次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中,重新开始坚定信心,必须要写,必须要坚持日更。每次的开始都是不易的,也许这只是一个瓶颈期,坚持着可能就会度过瓶颈期,以后的道路会宽广一些。
对于质量的提高,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拖延,像今天,明明可以早点完成的,偏偏拖到最后一刻,是自己过份的信心,还是举旗不定的日更在作怪,自己心里是明白的,可就是情愿把其它的事情摆在前面,把这个放到最后。
如果只是为了日更而日更,整天就是做这一件事,那就太不值得了,放弃其它的,就为日更,花费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更不值得了。前几天也有早早完成日更的时候,那种心情真的是轻松无比,心无挂碍,想想就是愉快的。
越忙的时候,越容易出效率,因为能够集中精力去完成,而越闲却越不能早早完成作业,究其原因不过就是自己的自律不行,忙中偷闲,因为有压力,有信念在前面揪着自己,有挥着鞭子的在撵着,不做完就会得到最不想看到的结果;而时间越多,就越不愿在第一时间内完成,因为知道后面还有一大把时间,自己写完也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不如现在先透支一点,即使冒着心里时有牵挂的不愉快,也不惜要先透支,就是这样的心理,在闲与忙的差别中无法完成。
那个日本女医生说:让许多事在同一时间同时开始,并不是要给自己压力,而是这样更有利于完成。养孩子,考研,上班,这三件事在同一时间同时开始,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很可能没有时间同时兼顾,会顾此失彼,但在做的过程中,却发现很容易就做到了,效率比平时单独做一件事还要高。
因为知道今天有的是时间去慢慢做,所以就不紧不慢地开始,低效率地做,结果发现这样真的很磨人,不如自己先干点别的闲事,一会儿再集中精力,一股脑儿的一鼓作气做完,最后,有了一点突发事件,比如今天,有朋友来访,跟着闲聊,或是要马上出去办一件紧急的事。这样前面的时间浪费掉了,后面的时间却用来处理突发事件,最后还是一样到晚上的时候才能进行。
本来计划的是晚上看那本书,结果都打乱了,书没看成,就忙着日更这件事了,觉得一整天都是这一件事,反而成了一个拖累,没有效率,还没有质量。所以说计划的重要性,但如果谈计划,势必要走出舒适区,面临着要克服自己的不舒适,挑战自己的忍耐力。想逛淘宝的时候,克制着规定时间;不想写的时候,迟迟进入不了状态的时候,不要企图先做点别的事来调节一下,而是要强迫自己必须要进入状态;在处理紧急事务时,利用碎片化时间,积累出自己的一段或是几行也行啊,就是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说自己没时间,这么忙,就算了吧!
心易放难收,终于知道上学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一直不曾克制自己的随心所欲,势必无法离开自己的舒适区,离不开舒适区,就意味着无法高效的完成。古人说:“头悬梁锥刺股”,在受作难中奋斗,只会令人感觉痛苦,可是结果却是可喜的——得到了很好的功名利禄。一味地舒适,没有苦痛的烘托,怎能有渴望的硕果出现?怎能相信自己也有这样优秀的一面?
不是因为困难而不去做,而是不去做才困难!把自律放置在第一位,严格地遵照计划,才有可能慢慢出质量,我相信自己应该没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