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谈过执行力方面的东西,大意是执行力的层次区别和要求,但是其中少部分谈到了执行力弱的原因,今天想就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展开谈谈,不管对不对,算是总结。
我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篇原百度商业分析部Boss写的文章,文章中详细讲述了当时丁香园邀请他去做分享,然后他在前一天晚上,开始通过使用爱站和百度指数来了解整个医疗行业大势的过程,我当时看了之后,觉得很简单,于是就试试挖掘我所在行业的关键词,以此来验证方法上的可行性,但是挖来挖去都没什么结果。那这件事情就算完了吗?一年后,嗯就是这么长,我才明白这个挖掘手法大致是怎么做才算成功,原因在于我一年中从零开始恶补关于流量概念和指数概念,基本上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才知道挖掘的核心点在哪。结论是什么呢,数据不够敏感,对很多流量和数据没有概念没有想象力,所以做这样的事情无异于是鹦鹉学舌,执行力的量跟上了,但质量完全是不入流,自然整体执行力也就顺利成章的差了。
下面说说视角太窄带来的执行力弱,我曾经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负责过一个分支业务,那项业务在公司不少人眼里似乎有着极大可挖掘的潜力,而我也顺从这些人的思路,认为分支业务是拥有无限高天花板的,但结果是我一直不能让自己满意,不能让领导满意,而公司部门负责人一直不断灌输这样的概念:再普通的业务,只要优秀就一定能够突破边际做好,这还听起来很励志,有木有,结果我一直抱着这碗鸡汤去思考,到离职都在怀疑自己能力是不是相当之差!回头望,那个分支业务的增长空间完全取决于主营业务的空间,再加上业务细分太细,放到市场上根本就不入流,如果要拓宽那个业务的增长空间,唯一的机会在于扩大内容生产的频度和广度,而这样的扩大形式又直接会与市场上已经成熟的产品竞争,胜算根本几乎为零,你要是天天用鸡汤浇灌自己,那就真的变成一只可以炖汤的鸡了。现在看了很多产品之后,多多少少心理有数,视角太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根筋,思考啥都是一根筋。
最后讲的一个观点是,遇事要用框架思维来看问题,什么是框架思维,就是你处理自己专业部分的事情,都基本通用的思考框架,比方说有人直接扔给你个产品,说赶快加一个这个功能,你对这个产品既不了解业务更不了解产品逻辑,如果你直接上手走一步算一步,那基本上前方会有无数大坑等着你入。基本走法是什么呢,清楚产品历史数据,大致知道天花板在哪,明确产品商业化的指标,产品最终的表现都应该是为了让商业化走得更远,接下来才是接需求做设计,那么你以为接需求做设计简单了吗?其实在接需求做设计阶段,你还得经历预期、验证和反思,整个过程最后要能形成思维产品包,那才算数了。
讲了这么多,结论其实也简单,都是围绕着实践与反思的核心呈螺旋上升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