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志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今年二十九岁,还有一年,我也快到三十岁了。以前觉得三十而立,应该是成家立业,创建自己的事业,组建自己的家庭。
现在的我,孤家寡人一个,自从毕业后,我发现三十而立说的也太不严谨了。再说了,以前和现在能比吗?
以前的三十而立,是指男子到了三十岁,要确立做事处世的态度和原则。现在的三十岁,我觉得是有存款,平时还不缺钱花。
孔子所说的立,是指思想层面的,确立符合礼制和社会现实的学识素养架构,与是否有事业和成家立业没有什么关系。
孔子到了三十岁,经过前面阶段的努力学习,学业大成,构建了符合礼制和社会现实的学识素养体系,也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外在表现则为,做事处世的态度和原则不再变动。
对于我这样的年龄,马上也到了三十岁,算是当今社会比较普通的人。周围三十而立又事业成功的人,人生的道路基本就有了方向。
之前听过郭德纲说了一句话:“三十岁之前不狂没有出息,三十岁之后还狂肯定没有出息”。看似一句玩笑话,实则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狂与不狂只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来讲,对于人生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比如我的母亲,她一辈子都在家待着,没出过门,连我们县城都没出过,她的见识肯定很少。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喜欢旅游,在祖国的各个地方,游览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感悟人间百态,这就是“狂”的过程,眼界固然开阔了不少。
像我吧,我的眼界也很小,作为一名教师,没出过县城,大学毕业后,一直蜗居在学校里,什么也没见过。除了比同龄人多读了几本书,整天就是围着学生和作业转悠。
怪不得有一位国学大师夏丏尊曾抱怨过做教师的辛苦与不易,他撰联云:“不如早死,莫作先生”。似乎嫌这样还不够表达心中的意思,又补充曰:“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作先生。”
我在书上看过一首诗说:芒鞋竹杖过河东,辛苦慢嚼伴顽童。江湖流落辱名节,草舍偷生为圣名。砚台凹去春秋意,蓑笠腐出渔父情。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
可见我们做老师的,除了辛苦培育祖国的花朵,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状态,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
我想到了大宋宰相,就那个杀害岳飞的奸臣秦桧的名言: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是啊!若得良田三千亩,今番不做孩子王啊!快而立之年了,我在沈丘这座县城也待了五年了,一年有一年的感受。
第二年教初中,今年突然就长大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沉默。无论好的坏的,都选择默默承受,成熟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有的样子。
慢慢地,以前没想通的,如今也想通了。看透了世事,也就不期待什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