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总有一个单元的课文,特别鲁迅先生的文章总能给人酣畅淋漓的过瘾,比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或者《范进中举》《孔乙己》……那时老师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总结出来,咯,你看,果然是这样。包括电视剧也大都会沿着这条主脉,无论再怎么跨越时代最后都是逃不脱在歌功颂德。凡事都会有一个结果,能说得过去的结果。让读者不会失望,让观众不管看懂没看懂的起码都觉得过瘾,电影票没白花。
前年跟风看了《芳华》后略有失望,有一次难得跟徐老师呆在一起便立马聊了开来,一个真真正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我,哎,亏了徐老师是怎么跟着我歪七扭八的思路哟,我们再怎么细说再怎么费劲自圆其说也改不了电影的结局,哪怕我自己在心里设想了好几个大快人心的版本又如何?总归不是标准版本。还记得当时徐老师说:人生就是这样呀!
就是从那时起便真的起意或许是自己太过成旧了,是不是要学会改改?那么,既然是四十岁萌发的念头,自然不能草率是不是?找个大家的学说做依据,那时候只知道人都是飘忽不定环境产物,做事做人都不应该是我行我素,底层一定是有逻辑做支撑的?否则哪能一直几十年不变呢?也就是一代大家所说的信念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