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出生于1904年5月9日,是四川泸州人。
蒋兆和蒋家在当地原本是望族,到了蒋兆和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
蒋兆和的父亲曾经考中秀才,在书画方面很有修养。
不过,后来他沉迷于吸食鸦pian,让已经很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蒋兆和的母亲在一次与丈夫激烈争吵后,一气之下自杀身亡。
蒋兆和作为家里的长子,早早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他凭着自幼学习的绘画功底,开始走街串巷为人画像。
那个年代照相机很少见,照相也比较昂贵。普通人想要留下自己的样子,大多数都是靠画像。
蒋兆和就凭着这个手艺换来微薄的收入养活家人。
生意不好时,他就去当地的照相馆修补背景。
后来,他听同乡的人说,上海经济发达,流行月份牌,只要画一幅就能赚一大笔钱。
蒋兆和动了心,东挪西借凑些钱,和几个同乡一起登上了去往上海的轮船。
到了上海,他才发现,上海虽然繁华,却不属于他这个17岁的外乡少年。
蒋兆和居无定所,饥一顿饱一顿地过了好几个月,才一点点有了固定的工作。
天生好强的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与绘画有关的技能和知识:素描、油画、雕塑、服装……
年少时的困苦经历让他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广泛的学习使他的绘画作品融入了更多的元素。
黄包车夫的家庭《黄包车夫的家庭》创作于1925年,是蒋兆和的第一幅油画作品。
画中描绘了贫困的黄包车夫一家,一脸愁苦的黄包车夫,三个站在地上看着父亲的孩子,坐在凳子上怀抱婴孩的妻子。
全家人衣不蔽体,挤住在只有破旧顶棚,没有四墙的棚户里。
画家的悲悯之情跃然纸上。
1927年,经人引见,蒋兆和结识了徐悲鸿。
徐悲鸿对这位后辈关爱有加,不仅指导他的绘画,鼓励他争取留学机会,后来又推荐他去上海美专任职。
1936年,蒋兆和回到重庆,正赶上四川发生了罕见的旱灾,民不聊生。
他创作了不少关于灾民生活的画作,其中《朱门酒肉臭》被当做在美国发起的救助战争灾难中的亚细亚儿童的捐款活动的宣传画。
朱门酒肉臭1935年,蒋兆和来到北平生活,并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人画展。
卢沟桥事变以后,北平沦陷,蒋兆和亲眼目睹了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内心的愤懑促使他开始酝酿创作一幅大画。他要将民众的悲惨遭遇都画下来。
1943年,著名的《流民图》创作完成。
流民图·局部同年10月,《流民图》被更名为《群像图》,在太庙展出,随即被日军禁展。
1944年,蒋兆和将《流民图》送至上海参展,又被日本储备银行以借阅为名扣押。
直到1953年,破败不堪的残卷才被找回。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兆和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此后他创作了大量表现新时代的画作。
文ge以后,蒋兆和重拾画笔。他的主要创作方向从写实人物转向了花鸟画。
1986年4月15日,蒋兆和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终年83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