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周前无意中进入了泸州市博物馆,在二楼看到了蒋兆和先生的生平种种,这一次经历让我想起了李苦禅先生,苦禅先生善于画鹰,制作了巨幅的“清廉图”,我喜欢他的不屈精神。蒋兆和先生的成名作是巨幅的“流民图”,充满了孤傲和悲悯的气质,而且他生活在泸州,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01 蒋兆和与徐悲鸿的故事
根据博物馆介绍,徐悲鸿是中央美院的院长,蒋兆和是学院的教授。其实他们算是知音,蒋兆和16岁只身闯荡江湖,在上海认识了徐悲鸿,自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徐是蒋的半个老师。
02 蒋兆和的开创之功
在当时中国画到达写意的顶峰面临的发展问题上,徐悲鸿强调写实主义,后来经过蒋兆和的延续,这种主张造型、强调写实的风气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奠定了现在美术学院学习首先要进行素描等造型训练的模式。蒋兆和是近代水墨人物画开拓者,是新中国新人物画的先行者、践行者、开拓者。
03 “流民图”的诞生
在抗日战争年代,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多少都反应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痛,而蒋兆和先生是少有的赤裸裸反应人民疾苦的大师,如果说要直观对比的话,上周我分享的《无问西东》讲的就是战争中精英们的生存状态,而“流民图”展现了日寇侵华时中华民族的灾难、人民大众的灾难:敌人的烧杀奸淫、敌机的狂轰滥炸,横尸荒原饿殍遍野;为了保护孩子,母亲们在敌机下以自己的身躯挡住枪弹。如果上面两者结合起来就挺互补的。“流民图”在展出有限的几次以后就被日本侵略者禁展了,后来还遗失了半卷,最后被人偶然得到才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看“流民图”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传奇故事来看,更能理解蒋先生的风骨。
04 红色年代的得失
蒋兆和经历了文革时期,根据他的自画像所述,他是受了大苦头的,经历了苦难洗礼的老先生更显得清瘦矍铄,瘦的特别像“泸州人”,泸州人被美酒泡大的,都有几分桀骜不驯和遗世独立,蒋先生越来越像一坛洞藏久远的“1573”,散发出厚重的历史风味。在那个年代也增强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可以从他看完红岩的画作和歌颂劳动人民中看得出来。
05 老年的顿悟
随着年龄的增长,蒋兆和慢慢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切的幸运、苦难、时代烙印都可以化为浓墨,在水墨丹青中画出人生的密码,最后他画出了“杜甫”,也是他的自画像,他以身入画,精神永存。
犹豫良久我还是写下了蒋先生的过往,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个人成长进步的养分来品味,人生就是经历。上面的一些表述很多是从展品介绍中摘抄来的,融入了一部分我个人的见解,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斧正。
现在了解完了李苦禅和蒋兆和先生,接下来我会与哪位艺术家再次结缘呢?我挺期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