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涿州中学 于宁
混沌可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毁灭,一是重生。重生,意味着产生更高的秩序,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并对认知图示加以更新。这就是书上说的“创造性在混沌和秩序之间,在不加束缚的想象力与培训的技能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产生。”
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我亲身体验了初高中过渡中学生们在诗歌鉴赏上所经历的“混沌——重生”。初中同学们习惯的是死记硬背,即老师把所有鉴赏结论让学生以笔记形式记、背下来。而我作为高中老师,习惯的是面向高考的重视读诗方法:程序性知识、理解、分析、创造。从认知程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时,学生起初会经历找不到着力点的慌乱,此时,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结合具体诗作,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共同归纳,讲清解读诗歌的最最基本的方法。这是不让同学们在混沌中难觅方向,而能像看到遥远的北极一般,虽暂力不可及,而心向往之。脚下有路,知可抵达。
没有系统地讲一堆方法,因为,新秩序的建立,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量让同学们都处于明确理解,而可以借之培养和改变自己习惯的理解、行为的程度,以待其可自觉、自发,逐渐转变。这就是不放任混乱,而尽量让学生能够自觉、明确地、积极地去调整自己的“自组织”。
二、补充了大量诗歌,古今中外,课外补充至少一天一首。不仅补充了文本,更有配套的全面明确、优美动人的解读。课上课下,不断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体验力。这些也是为让学生有个“浪漫”(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的阶段。
三、给学生大量练习和互相观摹学友独立鉴赏诗歌的机会。提供的平台有课上发言与研讨、诗歌研讨会、每天讲首诗。为训练后进生,每天讲诗倡导这些同学参与(布置时提的要求是没讲过诗的同学上,大家轮流),在给全班同学讲之前先给我讲,我会观察他对如何解读诗歌的程序性知识掌握的程度,基础知识的差距,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在每一次辅导之中,争取让他有所领悟。
四、课上反复演方法,反复强调诗歌解读力是语文的“牛鼻子”,让学生加强自觉性与目的性,重视并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参与练习。
在开学一个月月考前后,大部分同学即已掌握了读诗的方法。如今正讲诗歌单元,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清晰而有内涵、有目的。我觉得自己的确比较成功地帮助同学们从初中对诗歌解读几无所知的“混沌”已经成功地走向了高中初步形成诗歌解读程序性知识的新秩序。
总结一下自己的体验,混沌虽然会引发新秩序的产生,但并非意味着我们教育者只是要制造一个打破认知平衡的混沌状态,然后放任学生自己去“自组织”。“自组织”虽然指的是学习者主体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自我调整,寻找出口,让认知结构重新刷新,但是,老师是不是应该提供足够的指导、学习支架,练习机会,以便让学生少走甚至是不走弯路,以便真正体现教育的神奇、力量和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