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不论是微信群或是朋友圈里你都能看到一张图的疯狂传播。图里引用了高德地图《2016年中国主要交通分析报告》的内容称:
凯迪拉克车主出行频次较高的目的地是洗浴、推拿会所。
中枪的凯迪拉克车主们再一次欲哭无泪。
为什么说是再一次?因为这是一个去年就已经引起过争议的老梗。
2017年1月,高德地图联合几家权威机构官方发布了《2016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并贴出了几张早在去年初就广泛传播的加工图片。
从中可以看出,早在那时“凯迪拉克车主偏好洗浴场所”的说法就已经甚嚣尘上。
当时这份报告发出之后,也像如今般引起过巨大反响。
首先,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曾引起广泛质疑。
鉴于高德地图是以大数据分析的专业口径对外公布的报告和图片,所以口径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但纵观高德的这份完整报告,网友发现高德往年的同类报告并未涉及车辆品牌和车型。但在2016年Q3和2016全年的报告之中,分别出现了车主驾驶行为和品牌行为偏好等数据。而那时高德地图的个人设置之中,并没有设置驾驶车辆的选择。
所以导航用户的品牌信息是怎么来的?又何以得出“凯迪拉克车主偏好洗浴场所”的结论?
鉴于中国网民对隐私权限的容忍度比较高,我们无法得知高德从何处获得这些品牌信息,但可以确认的是,高德此举有博眼球的嫌疑。
当然除了给奔驰宝马们贴上引人关注的标签,这份《2016年中国主要交通分析报告》里不严谨的内容还有更多。
比如:
即使阿里是高德背后的的大金主,但这么赤裸裸的吹牛逼我是不信的。
其次,大数据分析引起的对隐私问题的讨论更是强烈。
随着我们的位置信息、消费记录、银行账单、病历、网页和社交网络浏览记录,甚至驾驶习惯、健身数据逐渐被各类APP抓取,什么样的信息能够公开,这样的数据该不该公开?公开的信息应该具体到什么程度?
这些问题都是有待商榷的。
可以肯定的是,保障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是一直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提。虽然逐渐有要求对个人数据的脱敏处理,比如要交易的是一条个人信息数据,姓名只能保留姓氏,手机号后几位要打码处理,家庭住址要删除具体街道、门牌……但个体数据脱敏就能完全保护隐私吗?像“凯迪拉克车主偏好洗浴场所”这样的群体标签似乎杀伤力更大。
2.
其实大数据暴力到今天已经开始泛滥。
前段时间的大数据杀熟事件还历历在目。滴滴打车同路线不同手机价格不同、苹果手机价格比安卓高、在线旅游平台根据用户行为变更价格、交易增加隐藏默认选项…大数据似乎成了“看人下菜”的赚钱工具。
如旧叔之前所说,骗术往往具备时代特征。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技术或应用包装上了“高科技”的外衣就忽略它的欺骗性和风险,现在不关注,以后扛不住。
3.
事情至此已经很明了,凯迪拉克车主又被炒了一次冷饭。在数据精确性存疑、大数据隐私保护程度不明确的今天,我们不能因为传播噱头,就给个人或群体贴上一个无法洗刷的标签。
“我身边的凯迪拉克车主们都喜欢去会所”,不代表“凯迪拉克车主偏好洗浴场所”;若有结论,推导需精准无误;若结论无误,公开的信息需要考量是否有悖道德和法律。
从这次朋友圈疯转的图里,还能看到的一个有趣的信息是:这次的图片是由打上曹操专车logo的PPT分享图片。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那么多次的大数据隐私争议并没有给互联网科技巨头们带来足够的警觉,曹操专车在分享之前,只看到了高德数据的娱乐噱头,却未见其背后的争议;二是曹操专车已经发现了数据脱敏的重要性,正把高德此前的行为当反面教材去分析。
希望是后者,旧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