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各大书城前50名畅销书里,差不多一半都是各种速成法。点开手机上的知识付费平台,排名最前的永远是这样的内容:《20天成为会计高手》《一年内实现财务自由》……再看看我们生活的周遭,也到处贴满了这样的广告:《30天写出一手好字》《一个月减30斤,不反弹》……
大家都忙着寻找成功的捷径,都想快快成名、快快升职、快快暴富,却很少有人选择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想走捷径的,最后都走了弯路;想搞投机的,最后都掉进了陷阱。最后大成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长久成功的人,都是长期复利主义者。
心理学家安吉拉·李·达科沃斯,是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她花多年时间搞了一个调查——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她调查了西点军校,调查了很多体育明星,调查了很多商界成功人士。最后她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脉,不是兴趣,不是勇气,不是长相,而是“Grit”——坚毅。“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兴趣、人脉等因素,坚毅才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所谓坚毅,就是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安吉拉总结说:“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最终你能在聪明人中间赢,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加坚毅。只有坚毅的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关于长期主义,举一个曾国藩的例子。
13岁的一天晚上,曾国藩迈进书房,开始背诵一篇三百字的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东西走。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那贼终于受不了了,飞身下梁,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曾国藩的资质就是这么平庸,以至于从小就被人讥笑为“愚蠢之辈”。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具稍欠开展。”梁启超说得更直接:“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连曾国藩自己都承认:“余性鲁钝。”总之,他没有一点天才范儿。
可鲁钝的曾国藩,就靠三个词翻了身。第一个词是——“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第二个词是——“耐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第三个词是——“有恒”。“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
每天坚持写文章,从不间断。鲁钝的曾国藩,就靠这三件“法宝”考上了进士。中了进士后,他留京做了翰林。进翰林院的人都是大才子,看不起一些琐事俗务,所以经常在“俗务”上磨洋工。但曾国藩不一样,不管遇到什么琐事俗务,他都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而正是因为做事踏踏实实,十年之中,他获得了七次升迁。从一个小翰林做到了礼部侍郎。
曾国藩打仗也一样。他从不求奇谋,只喜欢“结硬寨,打呆仗”。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就是他率领湘军攻打一个城市时,并不急着开战,而是修墙挖壕。墙要修一尺厚八尺高,用来防止火炮。壕要挖一尺深,再在壕沟外设置花篱。花篱要设置三层,用来防止马队攻击。第二日,往前推进一段路程后,他又开始修高墙挖壕沟设花篱。曾国藩攻打一个城市,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等战争结束时,城外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太平军最擅长野战,最擅长高速度运兵,最擅长搞围魏救赵。但自从遇到曾国藩,这套办法就失去了效力。曾国藩打武昌、打九江、打安庆、打南京,采用的全是“结硬寨,打呆仗”,他用这个最笨的方法,打败了极聪明的太平军。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让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最快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世界上最好的投机,就是不搞投机。世界上最高的回报,就是脚踏实地。长久成功者,必然是长期主义者。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傻人有傻福”:凡是实实在在去做事的人,几乎都成了,成得他自己都诧异;凡是耍小聪明去做事的人,几乎都砸了,砸得他自己都心惊。
但这个现象正好印证了安吉拉的那句话:“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最终你能在聪明人中间赢,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加坚毅。只有坚毅的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前几天,一位大佬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我觉得写得特别有道理:“大家都知道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大部分都在想怎么发光,很少有人在想如何成为金子。”
在这痴迷速成的时代,大家都着急忙慌地想快速实现目标。可越是急于达成目标,目标往往就越难实现。越着急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焦虑,越焦虑就越迷茫。
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局?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志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坚定地看着自己的目标,走好当下的每一步,一步一步地慢慢来,剩下的,请安心交给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