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经常看到一些太监和大臣之间的斗争,那么一般谁能赢?
一般情况,我们只知道那些出名的太监,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
那些出名大臣是三杨、杨廷和、徐阶、张居正等。
这些是比较出名的,那些不出名的呢?
哪些不出名的太监和不出名的大臣,他们有斗争也有合作。
这就讲到了明朝的权力体系,其实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皇权,第二部分是大臣,第三部分是太监。
这三个权力,如果有两者合作就会有1+1>1的情况,所以谁先主动,谁的力量就最强大。
一般情况是太监和皇帝联合,所以太监的权力一般比较大,他们就压制住了大臣。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件事情的发源是从永乐皇帝时期开始的。有两部分,第一是永乐皇帝造反成功是太监的帮助。比如他手地下的武将,最出名的就是郑和,还有建文帝身旁的太监间谍帮助传递信息;第二部分就是因为这些工作太繁重了,需要有人来帮忙处理和制衡大臣。
宣德时期,太监真正走上舞台,大臣们成立内阁,可以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
三杨产生了,帮助宣德皇帝处理文件,处理国家大事。宣德还干了另外一件事情,让太监读书,帮忙批红也就是签字同意,还有掌管了东厂。
这就是文臣与太监的斗争正式开始了。
这些太监其实是没有文化的,他们即使读书认字了和那些经过科举考试上来的大臣,在知识水平上根本不如他们,但是为什么会有太监胜过大臣的情况呢?
这就是我刚才想说的,小人的聪明与大臣的智慧谁能赢?
这些太监们大都是贫苦人出身,没有读过什么书,很多都是地痞流氓或俘虏,才会被送入了宫廷。
而能够读书取得功名的大臣,最起码能够吃上饭、读上书,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全村或整个宗族的供养,起码条件是比这些太监要强的。
当走到了最顶峰,太监与大臣们互相开始斗争的时候,谁能赢呢?
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太监是幸存者,整个明朝也就是这几个特别出名的太监,大部分太监还是平庸的。
我们只是觉得这些太监非常厉害而已,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是大臣们赢的。
那就要问了,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些出名的太监很厉害?
因为咱们满眼看到的是这些名太监,因为稀少传播的才广。这就像现在的明星,我们觉得明星很多,其实也是稀少的。
就要问这些大臣们是怎样输的?这些太监们是怎样赢的?
这就牵扯到了孩子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学习成绩好、得分高的就是好孩子?
体育成绩好的是不是好孩子?
能言善辩、灵活多变的是否是好孩子?
你瞧,现在有了自主招生,有了特长生,对于孩子评判的标准也多样化起来,人们也开放了标准,也更宽泛了。
其实这和比较太监与大臣是一样的,那些不好的大臣其实就是咱们所说的书呆子,只会读书,没有知行合一。
对,我就想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还有它最重要的核心——致良知。
那些太监们可能非常的顽劣卑下,但是他们也是聪明的,甚至说也有取得了成绩。只是他们的标准是另一个标准,比如:小聪明,能讨得皇帝的欢心,他知道在这场比赛中裁判员是皇帝,皇帝才有最后的裁判权。
那些能够斗赢太监的大臣,他们都是知行合一的,他们不光是成绩好,而且还在各个方面都很强。比如三杨、李东阳、徐阶、张居正等,他们可以称之为全才。
他们不光会取得高分,还有其他才能。
所以这就回到了小人和君子之间的斗争,谁会赢?
其实不管是小人和君子,都是到了很高水平。
也就是说一个人想当小人也是不容易的。别觉得自己当不成君子,我就放弃,做一个坏人,做一个小人就很容易的,就是想做就能做成的。
当不成君子,最起码还是一个严谨的老实人;而当一个小人当不成还是个小人,那就是被唾骂,被唾弃,甚至会被痛打落水狗。
对于高水平的小人和君子都是胜利者,如果战胜不了对手,那只能说明自己还不够强,还是要自己强大,越来越强大,才能够战胜对手。
最后,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自己的行为结合起来,灵活的解决问题。
“致良知”,就是要跟从自己的内心,知道什么是好,什么不好,根据自己好的那一面,善良的那一面去做事,不要想着投机取巧就可以占得便宜,有些便宜在当前是便宜,从长时间来看,那就是魔鬼的诱惑。最终,会使自己毁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