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研究生如何训练自
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
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
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
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
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
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
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
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
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
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
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
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各位要记得我以前
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
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
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
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
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
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
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
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
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
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
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
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
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
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
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
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
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
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
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
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
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
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
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
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学习有所取舍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
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
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
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
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
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识树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
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
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
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
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
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
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
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
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
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掌握工具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
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
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个语
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
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
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
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
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
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突破学科间的界线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
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
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
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
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
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
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
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
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
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
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
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
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
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
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
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
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这一位数
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
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
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
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
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
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
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
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
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
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
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
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
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
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
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
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
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
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
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
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
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
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
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
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
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
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
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
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
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
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
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
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
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
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
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
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
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
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
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
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
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
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
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
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
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台湾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
:「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
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专门说明这
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
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善用图书馆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
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
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
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
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
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
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
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
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
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
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留下时间,精致思考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
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
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
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
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
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
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
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台湾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
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
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
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
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
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
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
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
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
点的层次去思考。
9.找到学习的楷模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
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
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
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
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
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
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
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
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
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
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
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
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
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
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
(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
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
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
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
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
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责任感与罪恶感。你
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
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
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
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
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
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
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
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
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
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
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
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
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
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
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
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
能成为好的大学
浏览2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