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萌宠
0022,赠李白

0022,赠李白

作者: 屈峰涛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09:32 被阅读0次

【题解】

此诗作于天宝四载(745)秋,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二人多有唱和。《赠李白》共二首,另一首为五言古诗,另有十余首赠与李白的诗。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全诗沉郁顿挫,跌宕起伏,言简意丰,韵味无穷。

【原诗】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

飘蓬:飘飞的蓬草,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杜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丹砂愧葛洪:道教炼砂成药,称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lù)”(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báhù):古指举止高傲,狂放不羁。

【翻译】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集评】

《杜诗解》:

此岂“脱身幽讨”犹未遂耶?读“飞扬跋扈”之句,辜负“入门高兴”“侍立小童”二语不少。先生不惜苦口,再三教戒,见前辈交道如此之厚也。言不如葛洪求为勾漏令而得遂也。看他用“相顾”字,每每舍身陪人,真是盛德前辈。此用“丹砂”,与前用“青精”、“瑶草”同意(首二句下)。去又不遂,住又极难,痛饮狂歌,聊作消遣。飞扬跋扈,谁当耐之?一片全是忧李侯将不免(“痛饮狂歌”句下)。

《诗笺》:

少陵称太白诗云“飞扬跋扈”,老泉称退之文云“猖狂恣睢”。若以此八字评今人诗文,必艴然而怒,不知此八字乃诗文神化处,惟太白、退之乃有此境。王、孟之诗洁矣,然“飞扬跋扈”不如太白;子厚之文奇矣,然:“猖狂恣睢”不如退之。

《杜诗详注》:

此章乃截律诗首尾,盖上下皆用散体也。下截似对而非对:“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此句中自对法也。“空度日”对“为谁雄”,此二句又互相对也。语平意侧,方见流动之致。敖英曰:少陵绝句,古意黯然,风格矫然,其用事奇崛朴健,亦与盛唐诸家不同。

《读杜心解》:

白为人,喜任侠击剑。夫士不见则潜,失职不平,祸之招也。下二,写出狂豪失路之态。既伤之,复警之。

《杜诗镜铨》:

蒋云:是白一生小象。公赠白诗最多,此旨最简,而足以尽之。

【鉴赏】

杜甫是李白的超级迷弟,两人一生就见了3次,可是杜甫却给他写了10多首诗,每一首都是经典。

例如盛赞李白才华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表达对李白深切思念的,“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为李白抱不平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他还曾给李白写过一首七言绝句,翻译过来就是:做人别太嚣张了。

这首诗名为《赠李白》,全文如下: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七绝,写于他和李白在东鲁分别之后,当时的李白也曾作诗赠别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深厚的友谊令人羡慕。

在这首诗中,杜甫的情感是很复杂的。

我们也知道李白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遇上杜甫的。

那么他为何会被“赐金放还”呢?说白了就是太嚣张了。

李白一生仕途不顺,一直到了40多岁,才通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引荐,混了个翰林待诏的职位。

注意,只是“待诏”,虽然是六品官,但是完全没有实权,其实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

李白和很多读书人一样,一直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显然“翰林待诏”这样的职位,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

他被迫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的拍马屁诗句,虽然如今我们看这《清平调》挺唯美的,但其实当时李白的心中应该是很抑郁苦闷的。

这样的日子对李白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所以他渐渐地便“纵酒以自昏秽”。

他的狂放不羁得罪了很多人,连唐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赐金放还”。

这对李白来说既是解脱,又是幻灭。

他一心报效国家,可是就像他自己所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是当他真的离开了官场,却又陷入新的迷茫,“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作为李白的迷弟,杜甫深知她心中的苦闷和矛盾。

在这首诗中,杜甫既赞扬了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又有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甚至隐隐还有劝诫的意味。

诗歌首句以“飘蓬”道出了两人分别的心酸。

他们离别的时候正是秋天,就像漂泊不定的蓬草,奔向远方。

在诗词中,“蓬草”就是游子的象征,“身似飘蓬逐水流,当此际岂堪回首”。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就到处游山玩水,看似潇洒,其实就像无根的蓬草,居无定所。

而此时的杜甫也差不多,功名未就,到处流浪,所以两人能够引为知己,不是没有道理的。

接着的一句表面看写的是修道炼丹一事,其实还是身世的感怀。

葛洪是东晋著名的炼丹家,世称“小仙翁”,曾隐居在罗浮山一带炼丹。

李白和杜甫都笃信道教,李白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样样都干过,而杜甫也曾跟着李白一起寻仙问道。

表面是说仙丹未成,愧对葛洪,实际也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论是他还是李白都是一身才华抱负,但却只能寻仙问道,心中到底意难平。

最后两句是他感情的迸发。

李白有一身才华,却只能痛饮狂歌,虚度时光,这是何等的不公!

他一生狂傲不羁,可是他的狂又几人欣赏呢?

可以说这两句是李白一生的写照,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这里诗人的情感是热烈而复杂的。

对于李白的“狂傲”,杜甫是欣赏仰慕的,对于李白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遭遇,杜甫又是心疼和同情的。

可是看到李白“空度日”、“呈雄”,他的心中却又起了几分规劝之意。

他仰慕李白的“狂”,但又不忍见他因“狂”而误了一生,所以才会劝诫李白“做人别太嚣张了”。

可以说,杜甫为李白也是操碎了心。

全诗言简意赅,却又令人回味无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厚意,读来令人感动。

就像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所言:公赠白诗最多,此旨最简,而足以尽之。

杜甫的一生中给李白写过10几首诗,其中最短的一首《赠李白》是杜甫七言绝句中十分成功的名篇。它以简短的28个字生动描绘出了李白天才一面的恣纵,生活的多彩;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李白一生的速写小像。

杜甫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李白的不羁,以及属于天才诗人所有的一种寂寥落寞的沉痛哀伤,更浓烈地写出了自己对李白满心倾倒的赏爱与深相惋惜的知己情意。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一、这首小诗笼罩了李白的一生。

744年的秋天,李白43岁,杜甫32岁,正是李白从翰林院放归之时,杜甫因为科举失败而东游。两个同样失意的天才在陈留相识了,但这时杜甫对李白还有初相识的客套与距离感。

这首小诗,写于745年的秋天,两人第二次相聚于石门,他们一起吟诗作乐,欢歌痛饮。经过一年的相知,杜甫对李白已经不再陌生客气,而是深知惋惜。

第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

秋来,提笔两字就写出一种萧索寂寥之感。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从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写过“摇落深知宋玉悲”。摇落,不仅是秋天木叶变黄遭风吹而落,也是生命的飘飘下坠之感。

相顾,是表达知己共鸣,同病相怜的情意。两个人都是天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境遇却相似。我们在千古之后再来读它,其间弥漫的深情让人感动又哀伤。

飘蓬,与李白相处之后,杜甫发现他当初认为的“李侯金闺彦”,原来在心灵和生活还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虽然李白也辉煌过,但如今仍是漂泊于秋寒之中,摇落无依的蓬草。尚字又将这种飘零之感更推进一层。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

这一句很容易被泛泛一读而过,它看起来很普通,但却是杜甫表达沉哀深痛之处。它是上一句相承而下的。

葛洪,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在炼丹方面颇有成就,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他是许多像李白杜甫这样,入世不顺想要出世之人所追捧的偶像。

这一句主要是写李白在宫中得不到重用,他积极入世的志向追求和人生的理想幻灭之后,开始追求出世的精神世界:修道炼丹成仙。然而这一个追求依然幻灭了,它让人更加失望了。杜甫替李白说出了心中的难过与悲哀:无法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也无法安心修道,愧对葛洪你这个老师了。

第三句:狂歌痛饮空度日

李白追求的是功成身退的境界。虽然他有一颗为世所用的心,但却不屑于受功名利禄的羁绊,也不喜欢受到虚伪和鄙俗的玷污。他真正向往的退却秦军而后长揖辞决封赏的鲁连,是帮刘盈保住太子之位而拂衣归隐的商山四皓。

但此时,他进不能成事,退不能炼丹而成;既失望于世,又不能弃之而去;既不能弃,又怀有神仙的向往,既怀有神仙向往,又清晰知道不可信不可为。

在如此曲折的纠结与羁绊中,李白越是用力挣扎,越是不可摆脱。

人间天上,都没有李白可以寄托依附之所,他只能用酒来麻醉内心的痛苦,用痛饮和狂歌来缓解这种悲苦。

第四句:飞扬跋扈为谁雄。

在前三句所写理想幻灭的悲愤与痛苦后,在落拓之后的放浪生活后,杜甫写出了李白作为绝世天才的无限寂寞。

飞扬,是鹏鸟的高飞。是“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的飞翔,它不是一般“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那种小鸟所能知道的气势。

所以鲲鹏这样的大鸟,生来就注定了曲高和寡,寂寞孤独的命运。

杜甫用飞扬的鲲鹏来形容李白,是对李白极大的赏识。

跋扈,是大鱼的跳跃时,跋动它的尾巴。

李白一直把自己比作鲲鹏,他在《上李邕》诗中就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来自比,又在《大鹏赋》中,对鹏鸟的振翼高飞怀有极为天真浪漫的幻想。虽然“怒无所得,雄无所争”充满寂寞的感慨,但却不失怒与雄的豪情和勇气。

然而,这世上没有大鹏所期待的大海大风,也没有可以相伴同飞的希有之鸟。这世间所有的,只是无知窃笑的斥鷃,争名夺利的腐鼠。于是李白的一生都活在寂寞的挣扎里,他寂寞地腾跃,寂寞地挣扎,寂寞地悲伤,最终寂寞地陨落。

晏殊有词:“若有知音见採,不辞偏唱春阳。”但李白的飞扬跋扈,却要为谁雄呢?

叶嘉莹先生说:读到杜甫写的这句“飞扬跋扈为谁雄”真使人为李白这一天才的落寞失意而感伤不已。

二、叶嘉莹认为这首小诗之所以成功,原因有两点。

叶先生认为:千古以来,必当推杜甫为李白的唯一知己。

李白的诗真正的妙处所在,其实并不容易被人所知。那些不喜欢李白的人,会把他的恣纵不羁看成浮夸率性,喜欢李白的人,喜欢他的飘逸,却不能赏识他的沉郁。而杜甫,却能对两面的李白都相知相爱,实为知己才能达到的情感。

这首《赠李白》之所以写得如此成功。主要原因有二。

1、写作时间的恰到好处。

跟任何人写作是一样的,作者对于要写的主题,会有一个抓取获得的时间。当这个意念转化为语言进行表达时,中间有经过一段酝酿的过程。这个酝酿的时间需要起到好处:

①太短,则对于要写的主题,没有完整深刻的认识,写作的情绪,未能达到成熟的境地。这样的作品,会有肤浅生涉之病。

②太久,则对于要写的主题,已经失去了新鲜刺激,作者自己都感受不到激动与鼓舞,自然传递出来的文字也没有吸引力。情绪酝酿过久,会过于成熟,陷入衰老僵化的阶段。这样的作品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所以这个时间,不是杜甫写这首诗用了多久,也不是他写在什么季节,而是杜甫与李白交往的感情发展到达的一个阶段。

为什么这个阶段很重要呢?

与人交往,如结果实,都有成熟饱和的阶段。时间短,则相知尚浅,彼此不免生疏客气。时间太长,虽然有“落日故人情”的温暖,但绝不能与由“新相知”而推进的“乐莫乐兮”的互相冲击震撼狂热的激情相提并论。

杜甫写这首诗,就是恰逢两个人相互震撼与吸引的阶段。他们于744年秋天相识,745年秋天分别之后,一生再未相见。

分别之前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是客气的生疏的,分别之后的诗,是余情未了,空有回忆。

这首《赠李白》刚好写于相识之后,别离之前,正当你侬我侬,感情最强烈之时。

所以说是时间上恰到好处。

2、素材抓取的精准。

写这首诗,杜甫没有从琐碎的生活来叙述,而是从心灵和感情来着笔,完全做到了遗貌取神的效果。

杜甫与李白相处的两个秋天,他也写过另外两首给李白的诗。

其中744年写的“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还带着生疏客气,745年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因为从事迹的角度出发,虽然有亲密的情意,但震撼心灵的力量却远不及这首绝句。

在745年分别之后,杜甫再也没有见过李白。那之后的10多年,虽然杜甫也间断写了10多首给李白,但那些诗始终都停留在回忆和思念之上,属于这些浓情的余波而已。

而这首小诗,却并没有受到时间的限制,它成功地把李白一生的不羁形象都收定在了短短的28个字里。

它之所以如此成功,正如叶先生说的:由心灵与感情着笔,为后世留下了李白生动的相貌神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此生漂泊无依的岁月里,时不时收到杜甫的诗,也算是有点安慰了。

相关文章

  • 0022,赠李白

    【题解】 此诗作于天宝四载(745)秋,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二人多有唱和。《赠李白》共二首,另一首为...

  • 诗歌分享171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

  • 读唐诗——《赠汪伦》

    赠汪伦 【唐】李白 ...

  • 《赠李白》

    密亮搭车路上行, 忽闻树旁游人过, 玫瑰花池深八尺, 不及李白诗歌让我学。

  • 赠李白

    潇洒李太白 浪漫传古今 山间风里舞 月下酒中吟 相看愁心厌 孤云散发行 识君声悲壮 空怀鸿鹄情

  • 赠李白

    对你来说李白最好的诗是哪一首? 以前因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了却烦恼 后来在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赠李白

    吾爱李太白,才志满盛唐。 高歌咏山秀,金樽哀月明。 本是天上仙,自谪入凡尘。 闲伴二三友,乐乐不思返。 ...

  • 赠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吼一声。过路过桥要当心,等你回来喝两盅。你走的时候,杯中酒还是热的,说过的话还是温的。站在...

  • 赠李白

    好诗兴风浪,送我至云天。 放歌且纵酒,狂草诗一篇。

  • 赠李白

    赠 李白 唐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注 秋来相顾尚飘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022,赠李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fo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