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一谈关于改稿的事情
最近写的一些稿子,每次都是改好再发出去,自认为还满意,结果却没有多少人看,自然也没有点赞和评论。
就在这改稿之间,却给我以下四点启示。
写稿子就如烹饪,好的稿子就如同一顿大餐,不仅是填饱肚皮,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是物质享受之后精神上的愉悦。
相反,如果“烹饪”得不好,味同嚼蜡,就不是一种享受,倒成了“折磨”。更有甚者,倒人“胃口”,罪莫大焉
一要备“料”。
“备料”对烹饪而言是前期的准备,对写作而言也是顶层设计。
备料要求要充分。可能要用的,必须要用的,哪些用得多,哪些用得少,都摆上桌。
什么是主料,什么是辅料,也摆到位。
写作中“备料”需要注意的有三:
一要突出主题,围绕主题把要用的材料都收集齐。只有拥有了大量而翔实的材料,才不至于到时“囊中羞涩”或者“无米下锅”。
二要布局谋篇,就是搭好结构框架。心中先要有一个初步的方案,分几个部分,几大点,哪里多用点,哪里少一点,相互之间是个什么关系,都要搞清楚。
三要静心细想,对所有的材料逐一梳理。同一问题、同类型的材料还有没有,能在这个地方用的材料到底有多少;
有时候可能还要弄清材料的来源出处,比如一些细节,甚至是材料中蕴含的材料等等。
二要选“料”。
“选料”对烹饪而言当属关键。料选得不好,烹饪水平再高,也影响菜品。相反,则是好上加好。
对写作而言,“选料”就是实际过程中的“取舍”和“裁剪”,要求就是要“精当”。
到底用哪个材料,用多少,用在哪里,很关键。古人有“推、敲”之论,虽是说遣词炼字,但对选料而言,同样如此。
据说兰州牛肉拉面在西安开了几个分店,吃饭的人排成长龙,非常火爆。
细究原由,大厨道出实情,拉面所用汤料、葱、蒜、姜等都是兰州某地出产,运送到西安来的。
烹饪大师对“选料”的讲究,可见一斑。也保持了拉面的本来味道,引来顾客络绎不绝。料选得好了,可以说写作就成功了一半。
三要下“料”。
“下料”对烹饪而言,就是对“材料”的深加工。
生的做成熟的,而且色、香、味要俱佳。整个过程,先放什么,后放什么,火候掌控,怎样翻炒等,都很重要。
把材料加工成一盘上等好菜,凝结着烹饪大师的心血。
对写作而言,就是把合适的材料放在合适的地方,精准的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来。基本上就是一篇文章的雏形。
“下料”要避免“生硬”和“晦涩”。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确实还要看会抄不会抄。
有的抄出来了“夹生饭”,有的抄出来了“四不像”,有的抄出来了,别人看不大懂。
有好材料,做不出好文章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作者“下料”过程中,用心多少,琢磨多久,倾注多少工夫和驾驭文字能力高下的比拼。
要解决“生硬”和“晦涩”,无非多看多学多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也有人说,只有写,才会写,就是这样
四要“出货”。
对“烹饪”而言,是精加工。比如整个造型,搞个雕刻,让食客带看欣赏的心情去“品菜”,不是单纯的吃菜。吃得赏心悦目,舒舒服服。
对写作而言,“出货”也就是要出精品。
备什么样的材料,出什么样的文章,但一定要出出“绝无仅有”或“仅此一家”的感觉来。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在“改”上做文章。好文章是改出来。文章不厌千遍改。都说得是这个。
“改”文章的过程,要有“舍得”的意识,要不怕“割爱”。
“改”文章的过程,要有“雕琢”的意识,要不怕“麻烦”。
“改”文章的过程,要有“求索”的意识,要不怕“吃苦”。
同时,“改”文章要忌“自满”。总该为可以了,就这样,别人也不过如此等等,是一种要不得的思想。
所谓:文本无定法,法外有法苦求索,人固无常思,思里存思贵琢磨。这也是对“改”的注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