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自公子重耳建立伯业后,后面两任君主虽然没有特别的突出才能,但是作为守成的君主,还算合格,所以到公子重耳之后第三代君王晋厉公时晋国的国力与地位还是可圈可点的,至少与楚秦可相抗衡。
而晋国此时的君王晋厉公品性骄傲奢侈,就可以想象他是多么让人发愁了。
郑国在当时是一个小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谁攻打它,它就投靠谁,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就投降了楚国。晋厉公知道这件事大怒,亲自领兵杀奔郑国。于是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决定出兵救郑。
大战前夕,晋国大将士燮找到主帅栾书说出一番话:“国君现在年幼,不知世事艰险,我们可不可以假装害怕楚国而躲避楚国,以使我们的国君知道警惕,有所畏惧,而能够收敛心性,保证今后的平安?”
这个主意真是可圈可点。
现在很多人教育小孩,说这个小孩顽劣,因为没有吃过苦,我们让他吃点苦,他必能改邪归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困境是使人成才的方法吗?在同一个村子里,每户人家的境况都是近似的困难,为什么他们的孩子成才的却是凤毛麟角?人为的制造困境,真的能够解决人成长中的各种毛病吗?
晋国主帅栾书听了士燮的话,他说:“害怕躲避的名声,我不敢领取。”
栾叔没有直接回答士燮的问题,他只是告诉士燮,他做不到假装害怕和逃避。其中固然有军人的骄傲,其实也否定了士燮的主意。
士燮不由得感叹,“如果这回打输了,晋厉公有所收敛,还会保得一世平安,反之,如果打胜了,晋国将不太平了。”
在现代,有一种说法,与这感叹如出一辙,那就是那些未成才的人说:“如果我也出生在他那种家庭,那么我比他还做的好呢。”
困境,从来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而士燮想用全体士兵的性命为赌注,挽救晋厉公的骄奢,他有两点错误:
1小看战争,蔑视楚国。假装的失败引起的可能是溃不成军。
2困境不是晋厉公的解药。
那些特意给孩子制造困境的人,把孩子行为的原因推给环境,其实最应该检讨的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