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金融学是我一直都敬而远之的两个领域,从未曾想过会有兴趣读经济学,更不敢相信第一次读相关书籍竟然就爱上了经济学,可见在没有接触某些事物之前人总是有一些心理预设,但是大多与事实并不相符,不论是视金钱为粪土的片面清高、还是受媒体过分渲染又不经自己大脑思考就戴上的有色眼镜,都导致了思维和眼光的狭隘,加深了这种虚假的预设。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一些信息媒介会在无声无息之间侵蚀我们的思想,而很多为了便捷为了麻烦省去的思维过程导致的损失是永远不会得到直接又明显的提示,从中得到的最大警示是,无论何时都不要在思考这件事上偷懒。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没有了解经济学之前,真的是对它产生了莫名的误解,至于这种误解是如何产生的,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相信有很多与我一样的人,在对待尚未了解的事物之前就会存在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看完这本书的最大感触就是,经济学真的是个好东西!它是有用的,但是它的用途不太直接,它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决策行为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就像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数据分析对于商业决策的重要作用一样,一个错误或不经推敲的决策会让决策者乃至与之利益相关者付出沉重的成本,而经过分析、预测和试验会让无可挽回的成本大大降低。经济学所适用的范围可大可小,如果你认为只有国家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才会涉及到经济学那可就太过于狭隘了。大到国家政府的政治决策,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购买行为,都存在经济学上的解释,并且由它揭示出来本质原因常常难以知晓。经济学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很难说它一定是这个自然世界的铁律,但由不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重大决策引发的长期后果大都难以收拾,有时候无为才是最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做法,这不免有些消极,但自然中很多事情本就不是由人力可以控制的,人们应当认识到什么是能够付出努力实现和改变的,而什么是应该放手的。
读书与旅行
读书与旅行从书中联想到的许多异国他方的景象,让人充满了对未知和神秘事物的期待,这种期待激发读书者变成旅行者,踏上路途去印证和追寻书中的种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似乎有着天生不可分割的联系。让我说,这书名里其实还少了“美食”两个字,每一段旅程几乎都少不了对食物的追寻,让我这个吃货十分享受,读书、旅行加上美食,这也是我向往的旅程。虽然时过境迁,很多事物都今非昔比了,但还是希望留给未来的旅途一些畅想,哪怕是将来无法寻得书中的事物,还是有一种寻找的过程满足兴致。
财务自由之路3
财务自由之路3从这个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始了自己的财务规划之路,至今第三本读完,历时整整一年。从总体上来说,得到的收获远不止在财务领域,它带给我的是行动力上的改变,对人生的风险意识的重新组织,尤其是它本身作为一个真实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实验,指导了我不断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结、反思与尝试,发展了思考、规划和行动的能力,这是真正意义上用实践来读完的书。如何让自己行动起来,其实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激励,首先是本来存在着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向往;其次是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正如这本书;第三是利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的可行性,也就是具有合法且便捷的途径;第四是通过实验能否验证理论又通过各种现实的反馈来修正实验的可能性。毫无疑问,这几个因素在个人财务规划这个领域是能够具备的,剩下的就是耐心冷静地相信时间的作用。第三本书读完,能够更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决策合理性,适当修正进行调整,又更近一步地梳理了投资分布,对于目标实现的信心逐步增强,更不说在这期间增添了许多乐趣,享受这个过程,从中也感受到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动力。
我们都是食人族
我们都是食人族从人类学家的角度来看待各种社会问题是很有启发的。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根植于对其行为产生本质影响的神话、宗教、哲学信仰的基础之上。人类学家深入到行为习惯南辕北辙的各个种族进行跟踪研究,正是对其他民族的好奇心和这些实证研究,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站在与他们迥异的种群的立场来进行别样角度的思考。这渐渐形成了一种地球视角或人类视角,是凌驾于任何具体种族之上的,他们看待问题往往能从多面入手,可以将各种文化对待实际问题的不同思维和行为进行横向对比,给出根源性的文化解释,然后也为身处单一文化种族的人们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开阔了眼界。旁观的态度是这门社会学科的可贵之处,它所处的角度是广泛宏观的,但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方法,深入到更加微观和具体的现实之上,运用这种态度去认识我们身边的种种现象,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到事物的真相。
如何高效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我无法知道90年代的美国在技术垄断文化方面的实际情况,但这本在90年代初写成的书,似乎对将近三十年后中国的技术垄断的发展有着异常相符的描述。无用信息的泛滥是技术垄断文化的最大问题之一,人们通常用信息爆炸来形容当前的现状,我想这一用法就不是一个褒义词。互联网刚兴起的那几年里,无人不感叹信息共享的便利性,尤其是当初在网络上搜索学习资料时,父母惊叹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资源之充足,而也正是有赖这些免费的资源,供我应试与掌握工作技能,成为在互联网时代广受惠及的一代。欣喜之中,信息已经广泛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时代,随着信息的高度可获取性,人们越发放弃自己的经验、记忆和洞察,把思考和证据都交给了数据。书中最让我感受到冲击的一句话即是“人们开口就是计算机显示...”,并且指出很多社会学科(包括心理学)的大多数实验都只是陈述了一些本应该是常识性或直觉性的结论,这对于学习心理学和大数据的我来说,简直是双重的质疑。但我无法反驳作者的质疑,他的反论是有很多道理的,光从人们放弃了越来越多的自身能力和个体体验来讲,那些所谓的统计学证据就很难准确适用到具体的个人身上,没有人是平均的人,也没有人一直是那百分之多少的人。如果一切的发展将以发展技术为核心而不顾实实在在的人,无疑是本末倒置的现象,科技发展的多面性以及更广泛事物的多面性是有理性的人不能放弃思考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