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阅了《明朝那些事》第三部,这个系列的图书2016年就很想读了,当时该书受到业内许多名家的好评,自己也翻阅过,文字清丽流畅、内容通俗易懂。不过因为工作太忙搁浅了,现状终于有机会可以通过阅读系统的了解明朝的历史,感觉蛮开心的。
任何一个朝代的历史,其实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较深入的了解。就拿自己了解明朝的历史来说,一开始是简单的从教科书上了解了明太祖、明成祖时期的重要事件,加上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以及崇祯皇帝的煤山上吊,整个明朝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轮廓。后来通过阅读吴晗的代表作《朱元璋传》,到火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再到现在的《明朝那些事》大部头作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9571101/ccfba2121388ac1a.png)
其实,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信息社会,知识的学习是无穷尽的,开卷有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看书似乎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遵循内心的声音,内心想看的才有好奇和动力去思考和坚持;第二个是学以致用,只有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阅读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学习。
这样一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籍每天都在产出,而且知识翻一番的周期逐步变短,我们每天的时间仍旧只有24小时。因而在开卷前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心真的渴望阅读吗?或者这本书看完后能带来怎样的实际价值?年少时我们浮躁,喜欢快餐式的文学文字的涉猎,而当我们足够的成熟时,意识到时间的稀缺,对待阅读变得逐渐的挑剔,形成了一种被动的稳重。
快节奏、多变,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仿佛现在就应该考虑十年后所从事的行业会被会社会淘汰这样的问题。学业的抉择和婚恋的抉择,同样如此。任何抉择,都需要深思熟虑,做到无愧于心。无形中让一个人的心性变得愈发的沉着稳重,我想,这就是大抵所谓的中年人的成熟。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中年人的心理自觉,你没法扛着社会责任,还那么率性、自我、浮躁,更没法从头再来,这便是一种被动的稳重。
相比天才少年时轻狂中透着的那一份理性和睿智,是主动的稳重。而当历经岁月的洗礼,要顾及的利益关系多了,每个人不再轻易的做出决定,便有了被动的稳重。其实所谓的被动的稳重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做保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