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底色,静心做教育。
这是高局长对卧龙教育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卧龙教育人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这10个字恰好又和褚清源教授的教育观不谋而合--在褚教授眼中,育人逻辑>教书逻辑。
今天继续啃读褚教授的《把课改作为方法》的第2章“教育的灵魂之问”。
一,最吸引我的三个观点
阅读本章,会随着褚教授的文字,向课改更深处漫溯,每一小节都能发现不少金玉良言,收割到鞭辟入里的金句。
我只能从众多金句中“忍痛割爱”出以下三句,实则挂一漏万。
1.对孩子而言,好玩是课程的第一属性。其次才是所谓的教育意义,因为玩是孩子们生活、交往、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
喜欢玩儿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人之初的小孩。若想和孩子们处好关系,必须投其所好,从玩入手。
2.教育就该以孩子的视角,发现并创造更多有趣的学习活动,让教育摆脱刻板与无趣,让校园保持童真与浪漫,让好玩给学习引流,让“上学”成为一场有趣且有意义的奔赴。
很多时候,教育的视角被成人把持,教育的主体--孩子却被忽视甚至漠视,怪不得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找不到生活意义乃至人生意义的孩子越来越多。
原来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考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3.教材很薄,但教育很厚。
这句话很短,但其内涵极深,其外延又极丰厚。
读这一章节引发我颇多感悟。
二,两点感悟
1.怎样让孩子们玩起来,既玩得嗨又玩中有得。
我家二宝正是调皮捣蛋达到巅峰的年龄,比如大热天的中午,他是从来不睡的,哪怕我给他多他最爱的故事(童话),结局依然是我把我自己哄睡了,铁眼儿一样的儿子依然精力充沛……
于是我在想,怎样让儿子在这奢侈的一两个小时午休时间里玩得嗨,又玩中有得?
要知道,学习发生的前提是想学,想学的前提是好玩。
对孩子而言,他们不会因为知识有用才去学习,而是觉得有趣才会参与。
所以为人师、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就体现在如何让孩子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好玩的活动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
这个长得有点奢侈的假期里,我总想着才能实现和儿子的“共玩”中让他真正有所得,遗憾的是,我的格局和能力所限,只能带着儿子亲子共读或者亲子诵读古诗,至于陪儿子玩游戏、下棋呀之类的只能有老公出马了。
家庭尚且需要父母合力,给孩子创设“玩得有技术含量”的软环境,学校、教室、课堂上,则更需要领导、老师同心协力“划大船”。
2.需要着孩子的需要
褚教授在文中有一处细节特别打动我:
你发现了吗?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却不能让学生体面的坐下来。
这类似于你住在楼下,听到楼上邻居脱了一只鞋“咣当”一声砸到地板上,扰你入眠,支楞着耳朵等第2只鞋落下之后方能放心的睡去,结果,苦等了一夜,未果……
我们只管扔出“一只鞋”---鼓励孩子站起来,却不管收口--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收获成就感,建立足够的自信。
这就叫措施教育的最佳契机。
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需要着孩子的需要,才是给予孩子最大的爱。
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之所以越来越沉默,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
安全感缺失的背后,是因为孩子的需要没有被“看见”,没有得到满足。
人生五大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由此可知,孩子们的需要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有多重要。
沉默不是孩子的性格,沉默是在不安全的教室文化里生长出来的一种负面情绪。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
所以。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看见孩子,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给予信任和尊重……才是在教育的上游植树造林。
三,一个问题
如何在描绘出孩子们美丽的成长“路线图”之后,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到实处。
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个成长路线图中,从想到要、到能、到有,可操作性强,值得我努力将孩子们的这份成长路线图学深悟透,落到实处。
四,一个行动
真正get到孩子们想玩什么?
必须再啃读几本教育类、心理类专业书籍,往自己的教育教学账户里多存储,免得日后提取时“余额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