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为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
鲁迅先生曾经多次在作品中描写看客,如《藤野先生》里一群看枪毙中国间谍的留学生;《阿Q正传》里看阿Q被砍头的芸芸众人;《药》里面革命烈士砍头后,一圈围观群众看热闹,还有人把烈士的鲜血做成人血馒头治痨病.....《示众》是鲁迅文章里面唯一详细完整刻画看客形象的小说。
鲁迅的《示众》出自小说集《彷徨》,这篇小说里面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主要的人物,而是刻画了一个群像图。文章讲述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的一个小小的插曲,犯人示众,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示众”,大家都不明所以地去围观,一个个失望而回,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刻画反映了人们的无聊冷漠、幸灾乐祸和麻木不仁。
与一般的小说不同,文中的看客都没有具体的姓名,也没有主角和中心人物,外貌也是模糊不清,他们代表了小说中的人物面目模糊,作者意在展示看客群体的众生相,凸显人物共性;文中的人物没有姓名、身份,只有标志性的生理特征,高度抽象化,象征了众多普通的中国人,体现出看客心态是中国国民共同的病态心理;同时也突出小说主题,没有姓名使人物更具普遍性,深刻批判了中国特有而又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顽疾。
这些看客无意识的围观和凑热闹,更是加剧了不幸者的不幸,甚至可能把不幸的人逼上绝路。时至今日,这种看客心理仍旧藏匿在民众之中,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如果哪里有人跳楼了,楼下一般都会凑满满当当的人,很多人还在下面鼓劲:“赶紧跳啊,赶紧跳啊,别耽误我回家吃饭了!”别人的一条生命不如这些人吃饭重要,这就是骨子里的冷漠,缺少同情心的表现。
小说采用景物描写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搭建起了故事场景,为下文事件的发生做出铺垫,炎热的天气烘托出气氛的沉闷、压抑,“单调的声响”衬托出人们精神的无聊、慵懒。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小说比较注重前后呼应。如“热包子”的叫卖声首尾呼应,这个叫卖声在文中也多次出现,每次内容重复而无新意,体现了无聊烦闷的街市景象。文中的胖小孩也出现了3次,胖小孩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此外文中多次出现代表着传承意义的各种小孩,象征着当时国民的萎靡不振和毫无希望的延续。整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虽出场较多但活动较为简单,也少有对话,沉闷单调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无聊感和压抑感。
文中的语言描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长子”“秃头”“椭圆脸”“胖小孩”“小学生”人物的描写都显示出作者极大的厌恶感,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看客们庸俗、无聊、愚昧、麻木的特点。
鲁迅所有作品中画的看客形象都反映了被封建社会长期统治的旧社会中国民众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难怪乎鲁迅先生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果断弃医从文,说学医是救不了中国人的。一间铁屋子里所有的人都睡着了,有一个人先清醒过来,于是他奋力呐喊,要叫醒所有的人,鲁迅先生毅然承担起了铁屋里面呐喊唤醒国人的第一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