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母鸡》,这篇课文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课文读通顺,解决字词后,我大胆提了一个原本打算学完课文再提的问题:《母鸡》和《猫》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没想到还真有好几个同学能够回答出来。
接下来我回忆学《猫》是总结的老舍先生的表达特点:有条理、举例子、真感情,然后让学生找出了文章的结构,理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提问:从向来讨厌到不敢讨厌,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文中有一句话讲出了原因。(这个问题问得有些笼统,因为文中有好几句都可以作为答案,如“它有了一堆鸡雏”、“负责、慈爱、辛苦”那一句、“伟大的”那一句。这个问题改为“母鸡的什么品质让作者对它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然后抓住两种态度去找一找相应的例子,第一部分学生们分别找到了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和居功自傲。并让他们读出讨厌。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读出来情感。
拓展部分:作者之所以不敢讨厌,是因为他由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老舍先生写的《我的母亲》的片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尊敬与爱戴,以及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所感动。老舍先生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其实我们长这么大,离不开家里人的辛苦付出,在你们家里,谁有哪一些事让你感受到他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举例说一说。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脆弱的心灵。
有些孩子们说到激动的地方,眼圈都红了,有些孩子却无动于衷。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对他们说:爱别人是伟大的,而感受别人的爱也是一种我们必需的能力。有些人能从平时的小事感受到家人的爱,有些人却对家人的爱视而不见,这是不对的。我们目前没有太大的能力去改变家庭,但可以想着为家人做一些小事,让家人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因为这是你的责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一点自我评价还是做到了的,只是有些问题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太高了学生不理解或够不着;太低了又没有效果,更起不到引发思考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