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幼龄孩子学过数学么?
先不说孩子们,让我们自己来回忆一下过往吧。
多少人,经历过这种体会?
又有多少人,当年自鸣得意地学会了所谓的数学, 然后发现除了学校里考试后可以拿来炫耀一把,再也没有用过,直到娃娃求爸妈来辅导一下功课吧,才再次看看那一堆毫无用处的数学公式。
本人也是一路名校毕业的理科博士,从小考试啥的,虽说不是问题,可是真的啥时候才目标了啥是数学呢,大概是出国读了硕士之后。原本以为我们题海了练就的真本领应该可以秒杀国外学生的,可没想人家用数学想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现在的各种计算机领域的工具如此丰富,常规数学并不需要手动求解,所以他们一个个运用起数学了,其实比我们大多数国产优等生厉害。那落差啊,才让当时的我承认一个可怕的事实,我得从基础概念开始重新学一次数学才能应对好未来的工作。以前优异的数学成绩几乎白学了,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应用体系。而数学之所以如此重要,绝对不是应试敲门砖,而是一种哲思的工具,工程工具,设计工具。。。
还是回到老老小小的话题上来吧。
我们的幼龄孩子学过数学么?
在4-6岁这个年龄段,我们普遍认知的数学也许是加减乘除,但是那个是数学学习么?还是记忆力训练呢?有些孩子会开始学习一些逻辑与统计学的习题,那个我是很认可的,特别是能够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概念背后的哲理,从而学会辩证地认知世界,可是,如果他们在学会之后缺乏实践场景,那么就会在除了试卷之外的情景外无法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那么,是不是数学学习依然只能算一种变相的记忆力训练呢?
为什么学编程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学到一些数学的基本概念?
编程中会学到条件、变量、随机、有效性等最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而且会在实践中反复应用深刻理解,并对他将来的科学、系统、工程化思维产生影响。
通过编程学数学和其他学习方法的关键不同是:
孩子能体会到学习某个数学概率的意义是什么,因为他会去利用这些知识去思考和创造他们想要去思考和创造的事情,于是数学和他们自身联系了起来!而且可以在自主开发的过程中、一用再用,举一反三的用!
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吧,‘变量‘
忽略上图那个令人头脑发麻的回忆吧!
分享一下我们家五岁的小朋友和六十多岁的老人怎么学习变量的吧。
“变量”,首先是个量,然后它会变。
量就是可以用一个数值去指定它的状态的东东。比方说,小青蛙能跳多高啊,小雪豹想跑多远啊,音乐的节奏有多快啊。。。
说完我用scratchjr给做了一个关于量的示范。有了量,你就可以用一个数字去精确指定你需要小蝙蝠飞多远了。所以它是实现设计的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哦。
接下来,小朋友就立刻动手自己做了一个“我的小青蛙越跳越高”。
于是,控制跳跃高度的这个“量”,就有了“变”这个属性。这就是我们定义变量的初衷—我们希望用一个量去指定某种状态,程度,性质,而且那个量我们希望将来可以调节和变化。小朋友好像懵懵懂懂的知道了这个大概。
然后我给他开始了一点点符号抽象的延伸。那个向前箭头的小按钮,相当于一个功能Function,如果我们只写F来代表Function,那么F(x)=向前行走x步,其中的x就是我们可以指定步数的变量了。我们可以用一个变量来指定一个Function所需要的输入。小朋友好像又懵懵懂懂的知道了这个大概。当然,小朋友不会有那么多耐心去听长篇大论,老人也不会去一下子记住这种定义。接下来呢,
重点来啦!就是发挥“配音大法”力量的时候了。重复地引导他们!
我用的办法,就是每次当他们使用任何一个可以输入数值的功能的时候,都在旁边小声配音“给向上移动的功能输入一个数值”,然后每次他点开数值输入的按钮的时候,接着配音“给这个变量指定一个数值5,现在向上移动的量就为5了”。放心,即使是像我们家的5岁的小朋友和60多岁的老人,十几分钟后也能够用术语跟你交流,英语汉语都能OK。
这个配音大法的关键就是,静静观察他们的所思所想,小声小声地将他们的所想所做给出配音,完全不能打扰到他们的行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