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一个无限出版的年代

在一个无限出版的年代

作者: 文化学者黎荔 | 来源:发表于2023-09-23 17:26 被阅读0次

作者:黎荔

在一个无限出版的年代,走过汗牛充栋、无穷无尽的书山,在一个互联网发展速度远超摩尔定律、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年代,穿过无边无际、眼花缭乱的数字海啸。

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各个大学、书店、图书馆、机关企业、各门户网站、各路大神,都在大力倡导读书,不同的朗读活动异彩纷呈,各种别开生面的“悦读”盛宴。各种谆谆教诲:阅读可以填充我们狭窄的人生,好像我们的人生还像从前一样狭窄,而不是各种忙累过载一路狂奔一路开挂资讯大爆炸。各种民粹暗涌: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还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所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说得好像日本人就很爱读书,其实大多数人都去看棒球、看电视了,读书的大部分看的是漫画,以及怎样赚到钱之类的书,当然还包括考试用的教材。阅读率下降其实是世界性的现象,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是导致阅读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

我认为,读书这件事情,最不能肩负什么沉重的目的。为金榜题名而寒窗苦读,为完成某专题研究而发愤研读,为满足老师及家长的虚荣心、冲刺攫取高分而闷读,于是,你能够看到,那些一点也不快乐的少年读书人,十几年的怨恨,化为毕业前夕纷纷扬扬的撕书和烈火熊熊的焚书。这些像填鸭一样被喂了太多书的学生,就像被拉坏了的弹簧,当来自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压力过多地传导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可能就塌陷了。英语里“毕业”叫做Commencement,意思是“开始”,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很多人都会在毕业那天,就终结了一辈子的学习,所以有人的口头禅是“我读书那会儿……”。

今天的青年都纵跨纸媒网络两世代,他们可能会认为每天纵横网络、海量资讯,难道这不也是在阅读吗?我们当然喜欢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无限知识宝库,但是处理如斯庞大信息量的方法与能力,得承认还是来自于阅读的训练。读书和上网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自成架构,每一本书的有限恰恰就是一套结构的显现。每本书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人,它们有各自的价值逻辑、展开方式、论述立场。读书就是倾听这些不同的生命经验,借助文字,倾听已逝哲人的教诲;借助翻译,得知远方异族的灵慧。在网上搜寻秦帝国的材料,可以是趟漫无边际的追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在一本先秦史的书中得到的,则是行程有始有终,景点也布置得站站分明的旅行。一个经过充分阅读训练的人,就算上网搜集资料也能分外地得心应手。所以,在这个无限出版的年代,在这个数字海啸的年代,建立个性化阅读的生活方式,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这才最重要。

读书是真正为己之事,不是因工作需要或别人的要求而读。不用一定要读那些名人开列的书单或世所共知的名著,如果你与它无缘,实在难以卒读的话,就不要为难自己。如果你单纯光明理解不了鲁迅的阴郁世故,如果你简洁明快忍受不了莫言的千言万言排山倒海,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可以去寻找那些与你有共振点的古今中外作家。不用读完一本书,尤其逼着自己,我就有很多书没有读完过。有的书读完了还会后悔呢!比如《红楼梦》和《水浒传》,最好就不要看完,以免黯然神伤,掩卷之后,那份惆怅还在生长,那本真经也还没取到。

无论,世界再快运转,请相信总有一部分人属于寂寞,凭着冷雨敲窗,凭着深宵人未寐,愿去阅读那些与自己对脾气的书。不求甚解,风吹哪页读哪页。认真做事是对的,太认真不是都好。因为,阅读除了量化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无用之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符号性的家园里安顿生命。人们取来一本书,打开它,这本身就有美学的含义。倘若我们不打开它,书又有什么用呢?它仅仅是一叠纸而已。但是,如果我们去读它,就会出现新奇的东西,我以为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内容。我们每读一次书,书也在变化,词语的含义在变化。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去的时光的含义,在层层叠叠的累积中,如一条大河载着各种飘浮物流向未来。

读书,应以全部生命相冲击,方能有所感受。换句话说,那些被书写过的普遍规律,仅当我以我生命的全部体验与它们相冲击时,才呈现出它们的真理性,才不再是教条,才能成为融入生命的学问,构建心灵的学问。有的读过的书,我们点滴不漏全部还给了老师,我们和那本书虚度了一段时光,别人看起来我们似乎在刻苦读书,而有的读过的书,与它的遭遇就是发现你自己、营养你自己、打磨你自己,那本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你现在的气质里,就藏着你读过的那本书。这一切的区别,就是阅读时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我们的阅读欲望应该来自我们对个人精神危机的日益强烈的感受,而不是什么人的强制和灌输。

在一个无限出版的年代,多少人已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他们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拥有本能但没有信念。还是忠于内心去读书吧!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限年代。读那些能使你伸展自己、拉高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使你这样。只有很少的书能使你这样。不要让我推荐书单,来自思维间的交流,是一种说不清的缘分,说到底普天下之书,写的都是寂寞言。一页页书是透明的玻璃,我们透过素纸深深对望。同类相求,气味相投,找对了,也许,不必言说。灵魂的呼唤和被呼唤,让我们的寂寞变得彼此熨帖。逆流而上,千载之上,也能够可人如玉,知己相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一个无限出版的年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wx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