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问我,如果家里有很多书,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我回答,当然是书买一堆却一页未翻,就像皇帝老儿有后宫三千,翻牌的却寥寥数人。
朋友说,不对,应该是把书借给了别人,却有借无还,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一脸无奈。
因为借书不比借钱,今天借了本《三国演义》给某某,你总不至于让他打个欠条,也不会回头悄悄在账本上记一笔——某某今日欠我《三国演义》一本。
借书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借玩具,一种是自己觉得好,主动想分享给朋友;另一种是别人觉得喜欢问你借。无论哪一种,都是基于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资源的共享。
虽然老师从小教育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一本书的份量,在多数人心里不如一根鸿毛。
保罗·柯艾略说过一句话,并非所有的人都以一样的方式对待梦想。同样,并非所有人的人都以一样的方式对待书籍。
有的人买书是出于恐惧感,好像书本进了门,家里也跟上了知识爆炸的红利;有的人买书是出于随大流,市面上流行的书一套不落买下,你问他看得过来吗,他会很有远见的告诉你可以留给孩子看。
买书的目的不一样,对待书的态度就大相径庭。因为恐惧感、随大流而买书的人,唯恐人家不知道他爱读书,书在买回来那一刻已经死了,现在有人替他收尸,还能获得满足感,何乐而不为,哪里还会惦记有借无还这桩事。
但是也有真正爱书的人,对他们而言,书是有生命的,甚至与他们血肉相连,他们也知道书是给人看的,应该翻着看扯着看躺着看坐着看一块看,可是到这种时候就不想借了。总是自己的书自己的页留在自己怀里最舒服最安心。
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他小时候有一套《三国演义》,分上中下三册。有一次他把上、中册都借出去了,隔了半年都没见还,看着书架上孤零零的下册,那种感觉就像是看到自己的朋友被拆散了家庭。
更让人不爽的是——对我很重要的书,可能对你却一文不值。
爱书人其实也没那么在乎书本身的价值,借给你的书他大都看过,做过书摘,有过思考,用于实践。
纸张和文字本身对他没有保留的意义,书看了就可以扔了说的就是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如果发现这本书真的有价值,会真切的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它。
他们把好书借给你,就像介绍一位知心朋友给你,希望你能好好款待它,而不是让它在你家金碧辉煌的书架上染尽尘埃。
高尔基很早就告诉我们,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能不能回书架上看看,有多少生命伴侣和导师与它主人分别已久,与你朝夕相处却形同陌人。
是不是考虑让它回家看看,或者,你看看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