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又要出差,只是省内的短差,为期一周左右,但免不了要跟女儿分开,短暂离别是必然的。
在定了要出差的日子后,我提前一周告诉了家人。
女儿一听,撅着小嘴嘟囔,“又要跟妈妈分开了”,还顺势做出要呜呜大哭的模样,满脸不舍。
我一撇嘴,看她一眼,正色道:“就是个短差,几天就回。”女儿当时便噤了声。
此后几天,女儿总会在我下班回家的时候,时不时地瘪着嘴巴,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我说,来来回回反复说着几句话——“妈妈又要出差了,我们又要分开了。”“妈妈我会想你的,妈妈你要想我哦。”
看的出来,小朋友不开心,她有心事了。
可这有什么呢?分开几天而已,这是我的工作,我总不能不工作吧。每每此时,我总会这样跟女儿说。
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听懂这话中的无奈,成年人有很多身不由己,如她这般,不到十岁的年纪,恐怕很难感受得到。
但自从得知了我要出差的消息,她就对我格外腻歪,时不时地求关注,求抱抱。有时候腻歪得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不知为何,我从小就不喜欢这种腻歪的情绪。我不会对别人这样腻歪,也怕别人对我腻歪,这样会让我浑身不自在,哪怕这个人是我的女儿。
或许,如我这般女汉子性格,这种小女儿态的娇柔,我天生欠缺。我喜欢把情绪放在心里,写在文字里,而不是像她那样恣意地表达出来。
这种表达,对我来说,是困难的。
02
考虑到女儿喜欢吃披萨,中午临出发前的午餐,我特意给她叫了份披萨的外卖。
就像老妈以前对我那样,在我每次要离家的时候,都会专门给我做顿特别好吃的饭菜。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都在一顿中让我吃好。
他们那一辈人,所有的情感都在行动里,从来不表露在言语中。
披萨刚送到,我也要出发去车站了,女儿赶紧把披萨打开,拿出一块递给我:“妈妈,来,快吃一块。”
我正忙着换鞋,准备出门,急得看也没看地回答:“不不不,你快吃,我不饿,我要走了,你不管我,自己吃就好。”
我本来平日语速就快,急的时候语速更像炮仗一样。
面对我的拒绝,女儿悻悻地收回递过来的披萨,自己吃了起来。
打的车在楼下等我,我得加快速度,不能让别人一直等我。我急得没时间关注她的情绪,但我明显感觉到在被我拒绝的那一瞬间,家里突然安静了下来,空气似乎有一丝凝固。
我顾不得这些,快速收拾好,要出门时,看了女儿一眼,小小的一只坐在餐桌边,一脸落寞,似乎食之无味。
我心下不忍,丢下箱子,走到餐桌边,伸手抓起一小块披萨,“来,我也尝一块”,边说边把披萨塞进嘴里。
女儿的眼睛瞬间明亮起来,腾地站起身,兴奋地凑近我:“妈妈,好吃吧?这可是你陪我吃的最后一顿饭。”
我心里咯噔一下:傻孩子,这哪是最后一顿,我就只是出个短差,至于搞得这么夸张嘛。
但与此同时,我心里也明白,女儿是想表达这是我出差前能陪她一起吃的最后一餐。
我看着女儿笑笑,嘴里一阵大嚼。
女儿又赶紧拿起桌上的鸡米花,一通翻找,拿出一个递给我:“妈妈,来,也尝尝这个,最大的。”
我张大塞得满满的嘴巴,膝盖微屈,接住她递到嘴边的鸡米花,边嚼边夸:“嗯嗯,真好吃。”
女儿开心地跳脚。
03
嘴里包了一满嘴,我赶紧咕咚灌了一大口水才把吃食咽下去。见女儿边吃边认真地看着我,正要走,又觉得该做点什么,于是便给了她一个大大的熊抱,拍拍她的背,轻声说:“在家里好好的,妈妈过几天就回。”转身拖着箱子,伸手开门,背后是女儿大声叫着“拜拜”的声音。
刚关上门,就听到背后又传来两句急促的叮嘱——“到了车站给我打电话”“每天晚上给我打视频”。
“好的,记住了。”边说着我边匆匆进了电梯。
时间很赶,顾不得多想,得抓紧时间赶到车站。
好在一路顺利,到了车站,我迅速找到检票口,给女儿打去视频电话,她很开心地接起:“哇,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看来,她是记了时间,一直等着我的电话在。
04
稍事等待,检票上车。
坐在奔赴出差地的高铁上,看着车外炎炎烈日,满眼的绿色风景向后快速退去,也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过去,我忍不住想起以前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出差的情景。
记得女儿三岁半以前,我还做着那份需要频繁出差的工作。
至今仍记得,每一次出差要离开家的时候,老公抱着女儿送我,都能看到女儿哇哇大哭的样子。
而每一次我都是忍了又忍,反复安慰了女儿之后,一狠心转身拖着行李箱离开,但转身的刹那已然泪流满面。
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冒出过那种想要丢下箱子折返回家,不干这份工作的念头。
可是,我没有一次这么做过。
理性告诉我,不能这样啊,那是工作。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工作。
在那两三年里,这种内心的煎熬与自责,一次一次地增加,像汪洋恣肆的洪水,一点一点淹没我对远方的向往和激情。
诚然,我是个对远方、对未知充满向往的人,可是,在有了女儿之后,升级为母亲的我,渐渐失去了对远方的期待,反而想一心一意在家守着这个小小的人儿。
那时,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母亲这个身份对我的改变。
真没想到,即便如我这般曾经洒脱不羁自由自在的人,终有一天,也会被那一声声奶声奶气的“妈妈”所降伏。
是啊,妈妈这个身份,就必然意味着要在自己的个人追求和陪伴孩子成长的冲突中做出妥协和让步。
而后,各种因素叠加之下,我断然结束了那份工作。找下家的时候,有一条铁律是“不出差”。
此后的这些年,我开始享受每天都可以回家陪孩子、陪家人吃饭的生活,一晃六七年过去,眼看着孩子从一个小小的幼儿成长为现在的少年。
这样的六七年里,我没了每次出差与孩子离别时内心的撕扯,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在家和公司两点一线之间重复和打转。
05
可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人是会厌倦的,尤其是对我这种厌倦重复,喜欢新奇,向往远方的人来说,长期的重复不仅会让我失去活力,更会让我怀疑生活的意义。
新的工作机会让我有了重新出差的机会,纵然这样的出差与以往有天差地别,几个月一次,也并不频繁,但走出去,本来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面对这样的出差,我原本以为女儿可以坦然接受,毕竟她已经长大,基本生活都可以独立,只是没想到她依然有所抗拒。
而我呢?似乎也并没有了当年的洒脱。
原本以为每次出差都会兴奋无比,就像当年拖着一个箱子一个人走南闯北一样。可没成想,哪怕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出差,也让我依然对家里的那个小小只心有挂念。
大概,这就是为人母之后的不同吧。
对于女人来说,没有孩子时,一个人孑然一身,可以过得无拘无束,毫无牵挂。可一旦有了孩子,不管走到哪儿,也不论身在何方,心里就有了一份牵挂。就像风筝有了线一样,哪怕只是偶尔的一次离别,也会让线两端的人儿情绪翻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