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阅读对教育的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怎么说都不夸张,怎么想象也不过头。”

阅读不仅能帮助孩子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有助于形成专注的学习习惯,还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研究表明:0-6岁是人生最聪明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大脑就像海绵一样具有超强吸收能力,只要环境中出现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吸收进去。
最新脑科学研究(2017年11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丽课题组)也验证了此观点:阅读是人脑重要的高级功能之一,需要多个脑区之间的协调配合。

阅读的神经机制并不仅仅局限于和阅读相关的脑区,还涉及到基本的视觉加工区以及高级的执行控制区。
由此可见,阅读是全脑开发的有效途径,每天读一读为处在极速发育的神经元提供丰富的刺激,启动思考,形成思维网络。
比起成人,学习对孩子而言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排除天生缺陷的因素,只要环境允许,每个孩子都能够成长为会玩、会学习的“学霸”,但为什么孩子一到了小学就产生分水岭?
其实,大部分孩子的智商大体趋同、不分上下,那么这种差异从何而来,可见,后天的培育极为重要。
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很多家长把后天培育的砝码全部压在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不惜投入经济和精力的高成本,把孩子送进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班。
然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素养已经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单一的学科知识不仅不能满足孩子应试的需求,更不利于孩子学习素养的形成。
俗话说:“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变得越聪明。”最简单、最廉价、却又最具有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教育手段就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