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里有句话叫“存天理,去人欲。”
其实存的是人性中的良知,去的是恶欲。恶欲指什么?欲不节制皆为恶。人性是很复杂的东西,其中自然也包含欲望。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也承载着感情和感受,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如果失去欲望也就失去了人性,只剩下痛苦和空虚。但欲望一定要懂得节制,克制。
人的价值观是根据成长的环境,教育,所接触的人,信息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普罗大众成为一个所谓的好人或者坏人,很太程度上不是他自己决定的。甚至说,所谓的善恶标准,以及部分道德评判标准,都是有立场和标签的。既然有立场那自然有变换立场的时候,所以说,主观意识上的善,不是善,恶,也不是恶。
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能分出善恶的只有正念,以及恶念。那什是正念什么是恶念呢?其实,正念就是心之所向,而不是欲之所向。简单来说,就是发自心底觉得做这么做是对的,内心驱动自己想要去做的念头。恶念指什么?其实,就是虽然心中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欲望想要这么做。又或者虽然知道是对的事,但因某种困难,外在的因素而没有去做,无法做到诚于己,诚于人。举个粟子:比如一个人,她发自心底觉得学习很重要,所以喜欢去图书馆看书。但室友总觉得她很装,因此排斥她,编排她。如果她为了融入集体而选择去做自己觉得不对的事。一再委屈自己的心,那她的良知一定会慢慢被遮蔽,不是泯然众人,就是离自己想成为的人越来越远。那时候能够驱动她的心的一定不是良知而是欲望了。有句话怎么说,猪油蒙了心,就是指的这种状态。
古代江湖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说不能报,而是不能以怨报怨,要以直报怨。这其中需要智慧的考量。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圣人都说,以德报怨,或有怨不报,那又怎么报答恩德呢?所以啊,有仇不报非君子,但应该用正确合适的方法报复。以免心被蒙蔽,变成被仇恨这个欲望所驱使的人。
能够正确的分辨自己的行为,念头是否符合心中之道的就叫良知,这个道,每个人都不完全一样,但他一定知道自己是否违背了心中之道。
世上有没有世人皆觉得违背人性,但他觉得却是遵循心中之道的情况呢?这也是有的啊,比如,被洗脑的邪教人员,他的价值观是被环境,教育,信息等因素塑造成这样的。他的行为完全符合他心中的良知。但违背了更多人心中的良知。这时能否简单的判定他是恶的呢?其实,不能。因为他的行为,他从心底认为是对的。但出现这样的偏差和矛盾怎么办?
那就要用到最后一句话,格的力量了,格其实就是行动,行为,在事情上磨炼验证,并不断修正我们的价值观,如果实践出来的道理与心中的道理有出入,那自然会引发良知的重新思考和判断。格的力量是内外校正的,心其实其永远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因为认知,信息不对等,有时候会出现偏差,矛盾。知见障就是这种情况。
王阳明曾说过他不愿文字著书,以免误解后人,因为很多细微的条件道理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每个人都要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道,和良知,不要盲从权威。
有人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正确。因为心学可以强大我们的内心,找回真正的自己。又有谁能否认,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如何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