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为“团队的名称”思考了很久,想起樊老师的话,去建立一个李娟的词典吧。此刻的我明白的是去找到一个从心出发的词,是我对团队对生命的理解和期待,所以想了几个都一直不满意。
听完达令家团队长的直播,看见她如春风细雨美好的样子,我就爱上了。她说她叫楚心,我觉得娟心更有意思,尤其是与词语专心致志联系上后,我都惊喜了一下。美好的心灵做到极致!多么好的意境。用了两天,我细细品味了一下,感觉有一种压力,因此不愿意去公布。压力来自于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上,禅师端起一杯茶,问几个小沙弥,“这杯茶重吗?”小沙弥们互相看了看,纷纷说不重。禅师又问:“依你们所见,自己能把这杯茶端起多久?”有小沙弥不以为意地说,“就这么一点重量算什么!端多久也不成问题。”其他小沙弥也认同地点点头。禅师笑了笑,说:“既然都觉得容易,不妨试试看?如果有谁能坚持上一整天,接下来一个月都可以不用干活。”小沙弥们听了都跃跃欲试,于是禅师倒了几杯一模一样的茶,让他们端在手中。一盏茶的时间很快过去,所有人都显得十分轻松。但随着时间流逝,小沙弥们感到杯子越来越沉重,手也不住地发酸。于是接下来,陆续有人退出。结果,等到最后一个小沙弥也放弃时,天色还没变暗。
禅师捋着胡须,面带微笑地说:“这一杯茶本身虽然很轻,但随着端得越来越久,它会变得越来越重,直至无法承受。”就像我们给自己设下的压力,如果不懂得适时卸下,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
既然差距很大,那么就不要标榜自己了,不然就会产生“德不配位”的困惑。未来把“娟心至致”留给他人来评价吧,此刻我更愿意客观描述我的当下。我真正做的事是:如水涓涓,积善成德。从一个小我做起,践行利他,不以他人的标准来约束我自己,以自己努力的节奏来把握进度。我相信走在正确的路上,慢慢修行就好了。涓心似乎更适合我。
团队在一起是有生命周期的。人生与大家不求一辈子在一起,只求一阵子在一起。有始有终的一段路程就美好了。第一个阶段,我们各自在彼此的生命中的进出节点或指标是什么?那就是10000个孩子读上英语的一个任务。
校董模板,不过是践行这样一个任务的一种途径,是我觉得更快更有效的一种办法。所有的人都是独立的,是可以自成一体的。具备:轻资产,弱链接,往下帮,互补抱团走的特点,这个已经达成一致了。但是具体怎么操作,有待探索。
有人问:如何避免队伍跑偏?这个我有经验,不断地解决问题,寻求更好更多的策略就不会有骄傲。不断追求内在建设,不被外在名利遮住良心就不会停止进步。不断回看初心,真正地利他,就不会跑偏。记住经常审视灵魂,我最大的障碍是知道自己经常在目标上功利。另外就是觉察感受上不灵敏,总是第一时间去考虑为什么,而不是感受。
每次四个模板的问题思考:
1、常常框架思维:
校董模板是基于什么样的对象?也就是说培养的对象如何选择?是两个模板单独做,还是一起做?
2、当下原则标准:
过程中考核是不是初心怎么做?为什么要找这个客户?找的标准是什么?当不满足标准的时候如何取舍?
3、日日技术迭代:
招商快,服务能跟得上吗? 服务裂变好,速度跟得上吗?他们的成本谁大?满意度谁大?效率谁高?数据怎么算?如何萃取数据?
从自我吸引来的关系,和目标客户追逐来的关系怎么分配时间和质量配比。
4、我们的未来:
我该如何做?激励、梦想、仪式感,能量,答疑解惑?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