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第一天是在雷雨中度过的,这没什么特别的纪念价值,只是恰好想以它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头罢了。
与已往不同,从前的愚人节会有力气去捉弄身边的人,然后冠以“愚人节快乐”的名号,可以自然而然地逃掉许多的责备。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的寝室在六楼,没有电梯,以前还以“楼下有人在找她”的理由捉弄一个室友,让她来来回回跑了两趟。长大后,少了同学少年的群居环境,连开这种玩笑的对象也少了许多,日子一下子就变得安静了下来,安静到可以忘记许多小时候唾手可得的快乐,然后却又回过头嗔怪长大后的生活,孤独得像一段湮没在黑暗里的路,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老实讲,从过去的许多年到现在为止,其实我都不觉得孤独是一件十分难熬的事情,可能跟我小时候很早就一个人生活的经历有关,也可能和后来渐渐明白,即使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美妙的关系,人依然摆脱不了那种源于生命底色中的孤独有关。
有时候我都会想,长大后我们之所以渴望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到底是因为真的喜欢自己选定的那个人呢?还是只因为处于一种害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心态,找一个对自己来说“不出挑、也不出错”的人组成家庭。好像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安全感,小时候渴望来自原生家庭的安全感,长大后渴望来自社交群体的安全感。
不知道是否有人经历过我那样的尴尬,某天我一味结婚生子的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问,孩子每天下午三点到晚上的时候容易盗汗和轻微发烧是怎么回事。出于对朋友小孩的关心,我提醒她应该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营养检查,因为据我所知,小儿缺钙或者肺部感染会引起盗汗或者轻微发烧。不出一会儿,朋友回复了一句“和你们这些没结婚的小朋友就是没办法交谈……”,当时看到这句简短的回复时,的确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因为的确是出于关心且绝对不是信口胡说,如此善意换来这样一句话,当时的确有一些无言以对。过了一天左右,她在评论区里面致言感谢,表示已经在另外一个朋友的提醒中知道,是小孩儿刚开始长牙会出现的常见问题,谢谢大家的关心。在替她开心小孩子没什么健康问题的同时,也暗自感慨,原来没有同步的生活节奏,真的会让原本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变得彼此交谈的话题都会变少,认知也会出现极大的差距。
“合群”——如果内心不够强大,这个词就成了我们后来人生中做很多选择的源动力。男人三十岁之前得有车有房,女人趁年轻得赶紧嫁出去;好的工作就是得安稳且有保障,幸福的模板就应该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男人在家里当全职先生就活该被瞧不起,女人为了孩子就得放弃事业……当这些偏见变成一种大多数人的夹带着恶意的共识,一个人的不同就成了原罪。而在不断承受着这种原罪的人,一旦失去了自我对外界最基本的判定和界限,就会着急把自己变成与其他人一样的生活状态,以求得和朋友之间的谈资或者父母松了一口气的愉悦。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能力之时,力求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可能是最快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之一吧!
我并没有那种非要标榜自己有什么不同的欲望,也并不觉得这世间所有看起来世俗的选择就一定会有多低俗。任何我没有选择或者还没来得及选择的路,对我而言,它们都是崭新的,我没有批判它的权利,因为我从未真的走进它们。
假如某一天,在这系列文章里面,我写出了许多类似于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处理婆媳关系的话题,也不用觉得惊奇,因为即便是那样,也一定是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谨慎选择的生活。在我的心里,不会因为它雷同于大多数人的生活而显得晦暗,也不会因为这样的选择带来了许多琐碎的事情,就开始抱怨它让我疲惫不堪。其实越到后面就越能够明白,无论选择了哪一条路,生命都可能没有办法圆满,总会有很多渴望得到的东西,因为自己的选择与自己失之交臂,也会有许多想做却永远没办法去做的事情,在心里留下永久的缺憾。重要的可能从来就不是我们最后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而是我们在面对这些道路的时候,会不会带着一种笃定一直走下去,即使偶尔间的精疲力尽和声嘶力竭,走过了也能风淡云轻地说一句“没关系,这就是我选择的生活”。
年少的时候,总是会对生活抱以所有美好的幻想,觉得事业肯定得光鲜亮丽才好,幸福一定充满了粉红色的泡泡,自己可以永远像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精力充沛。但长大之后才会发现,那些倾注在憧憬里的美好画面,其实都只是生活的某一些片段,只是那时候的我们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的高光时刻就是以许多晦暗和平淡为基石构建的。
小时候有一个很非常浪漫的梦想——如果自己保持一种开心的状态,就一定会发现幸福生活的真谛。长大之后才明白,开心与沮丧、平静等一系列状态一样,都只是生命组成的一部分,它们中间,没有哪一个更加高贵一些,也没有哪一个天生就该被鄙夷。所以,与其非要执着着去追求快乐,幸福,还不如把自己养成一个照单全收的积极心态,不喜欢某个状态,就去努力改变,让它赶紧消散;喜欢某个状态,就用力去争取,让它在自己的身边多停驻一些时间。从前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所有的本质之后,还能热爱生活”,我倒不觉得这需要多少英雄主义,关于此,我倒是更愿意把它划分在一个粗暴的生活哲学中——“生活就那么些事儿,按你想要的生活方式,选定它,干就完了。”
如果说小时候捉弄室友是为了开个玩笑,获得彼此间短暂的快乐,那么长大之后,适当地愚弄一下自己,就成了获得平静的一种手段。
近几年来,我渐渐发现,自己愈发变得讷言,倒也不是丧失了表达的欲望,而是渐渐减少了那种什么都要说出来的冲动。其实老早就知道了“语言的苍白”这一事实,但是说到深有体会,却是近几年才有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的经历,看着自己心疼的人,在他一直走不出来的境遇里面徘徊,即使你说了很多你理解的道理,也告诉了他一条还算不错的路,但他就是会在他自己认为对的环境里,一直沉迷。你越说越不知道怎么帮助他,渐渐地也开始怀疑自己理解的那些道理是不是真的有用,看过的那些书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实在不是一种很愉快的体验,因为你以为自己足够强大,却依旧守护不了自己爱的人。所以与其一直对着他输出那些足够洗脑的观点,还不如就让自己愚笨一点,给他所有沉湎其中的自由,任他疯,任他闹,等一切都结束了,替他收场就好了,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吧!
其实长大后会有好多欲言又止的时候,也有好多坐下来,看着手里的酒杯,不知道该先喝下酒还是该先止住泪的时刻。我记得很有一段很漫长的时间里,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都觉得心口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觉得自己堵得慌,望望周遭的空间,觉得空气里面都包含着凝重的味道,好像只要吸一口就会喘不过气来。那时候感受最多的就是茫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不管我对我所做的事情,倾注多少热情和努力,都会遇到让我难以招架的时刻,而大多数我做过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究其根本都没什么意义。但是生命的可爱就在于,即使没有意义,你也可以选择去做,并且在你认为可以达到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以前觉得努力了就会有成功,付出了就会得到同样的珍视,跨越了千山万水就会变得成熟冷静。后来才发现,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在努力过程中付出的汗水就是沉没成本,永远没办法收回;付出了也不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珍视,因为所有的关系里面,无论是亲情、友情,亦或者爱情,能够做的永远都只是保持自己的初心,不愧对自己对某一段关系的尊重,但这并不能左右另外一个人的选择,因为他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至于走过千山万水,顶多能够证明自己多吃了许多顿饭,嗯……至多证明自己吃了许多不同口味的饭,也不能证明自己成熟了许多。
所以这世界没有包你成功的故事,也没有绝对平等的关系,更不存在只要走过、看过就一定会收获的成熟,有些弯路就是得一步一步走过,那些浪费掉的时间和精力,只能带着愚人般的平和,才能在一次次跌倒的时候,带着与前一次同样的热情,勇敢地拥抱未知的生活。
许多年前,我在写日记的时候说,“喜欢一个人,除了得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智慧,还得有堂吉诃德式的一腔孤勇”,现在回头看看,喜欢生活的本身亦是如此,愿多年后即使白发苍苍,依旧能对着平淡生活喊出那句“我亲爱的杜尔西内娅,你是我的女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