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癸丑,上親征明,徵蒙古諸部兵以次來會。庚申,次納里特河,察哈爾五千人來歸。壬戌,次遼河。丙寅,科爾沁奧巴以二十三貝勒來會。上集諸貝勒大臣議征明與征察哈爾孰利,皆言察哈爾遠,於是征明。辛未,次喀喇沁之青城。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止諸貝勒帳外,入見密議班師。既退,岳託等入白諸將在外候進取。上不懌,因曰:「兩兄謂我兵深入,勞師襲遠,若糧匱馬疲,敵人環攻,無為歸計。若等見及此,而初不言,朕既遠涉,乃以此為辭。我謀且隳,何候為!」岳託堅請進師。八固山額真詣代善、莽古爾泰議,夜半議定。諭曰:「朕承天命,興師伐明,拒者戮,降者勿擾。俘獲之人,父母妻子勿使離散。勿淫人婦女,勿褫人衣服,勿毀廬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違者罪無赦。固山額真等不禁,罪如之。」乙亥,次老河,命濟爾哈朗、岳託率右翼兵攻大安口,阿巴泰、阿濟格率左翼兵攻龍井關。上與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率大兵繼之。丁丑,左翼兵克龍井關,明副將易愛、參將王遵臣來援,皆敗死。漢兒莊、潘家口守將俱降。戊寅,上督兵克洪山口。辛巳,上至遵化,莽古爾泰率左翼兵自漢兒莊來會。遺書明巡撫王元雅勸降。
———清史稿 (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撰 清史稿卷二 本纪二 太宗一
六月丁卯朔,蒙古部民竄沙河堡,上以書諭明守臣索之,明歸我男婦三百二十、牲畜千四百有奇。辛未,寧完我、范文程、馬國柱合疏言:「伐明之策,宜先以書議和,俟彼不從,執以為辭,乘釁深入,可以得志。」上嘉納之。甲戌,大軍發歸化城,趨明邊。丁丑,明沙河堡守臣使賫牲幣來獻。己卯,庫爾纏等自得勝堡,愛巴禮等由張家口,分詣大同、宣府議和。書曰:「我之興兵,非必欲取明天下也。遼東守臣貪黷昏罔,勸葉赫陵我,遂嬰七恨。屢愬爾主,而遼東壅不上聞。我兵至此,欲爾主察之也。及攻撫順,又因十三省商賈各遺以書,慮其不克徑達,則各以書進其省官吏,冀有一聞,乃縱之使去,寂焉不復。語云:『下情上達,天下罔不治;下情上壅,天下罔不亂。』今所在征討,爭戰不息,民死鋒鏑,雖下情不達之故,抑豈天意乎?我今聞誠相告,國雖褊小,惟欲兩國和好,互為貿易,各安畊獵,以享太平。若言不由衷,天其鑒我。前者屢致書問,憤疾之詞,固所不免,此兵家之常,不足道也。幸速裁斷,實國之福,我駐兵十日以待。」庚辰,駐大同邊外。庫爾纏偕明得勝堡千總賫牲幣來獻,上不納。復遺書明守臣曰:「我仰體天意,願申和好。爾果愛民,宜速定議。若延時不報,縱欲相待,如軍中糧盡何。至書中稱謂姑勿論,我遜爾國,我居察哈爾之上可耳。」癸未,趨宣府,守臣以明主所給察哈爾緞布、皮幣一萬二千五百歸我。庚寅,駐張家口外,列營四十里。癸巳,明巡撫沈棨、總兵董繼舒遣人賫牛羊食物來獻,上宴之,遂定和議,大市於張家口。科爾沁部兵三人潛入明邊,盜牛驢,斬其首者,鞭二人,貫耳以徇。甲午,明巡撫沈棨遣使來請盟,命大臣阿什達爾哈等莅之,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禮成,遣啟心郎祁充格送明使歸。明以金幣來獻。晉封皇子豪格為和碩貝勒。是月,遼東大水。
———清史稿 (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撰 清史稿卷二 本纪二 太宗一
二月壬午,令諸臣薦舉居心公正及通曉文藝可任使者。丁亥,編喀喇沁部蒙古壯丁為十一旗,每旗設都統一員,下以副都統、參領二員統之。戊子,諭曰:「邇來進言者皆請伐明,朕豈不以為念,然亦須相機而行。今察哈爾新附,人心未輯,城郭未修,而輕於出師,何以成大業。且大兵一舉,明主或棄而走,或懼而請和,攻拒之策,何者為宜?其令高鴻中、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等酌議以聞。」己丑,沈佩瑞請屯田廣寧、閭陽,造舟輓粟,為進取計,上嘉納之。乙未,范文程、寧完我請薦舉不實,宜行連坐法。丁未,命多爾袞、岳託、豪格、薩哈廉將精騎一萬,收察哈爾林丹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
———清史稿 (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撰 清史稿卷二 本纪二 太宗一
三月癸酉,殺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諭洪承疇、祖大樂來京,而縱大名、大成入錦州。己卯,克錦州,祖大壽以所部七千餘人出降。乙酉,阿濟格等奏明遣職方郎中馬紹愉來乞和,出明帝敕兵部尚書陳新甲書為驗。上曰:「明之筆札多不實,且詞意夸大,非有欲和之誠。然彼真偽不可知,而和好固朕夙願。朕為百萬生靈計,若事果成,各君其國,使民安業,則兩國俱享太平之福。爾等以朕意傳示之。」乙未,諭多爾袞、豪格駐杏山、塔山,濟爾哈朗、阿濟格、阿達禮等還京。
———清史稿 (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撰 清史稿卷三 本纪三 太宗二
皇太极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和,什么为百万生灵计,搞得自己好像很爱民一样,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明朝江山,否则他当初不会在初议和的时候用宁完我,范文程,马国柱的点子先提出议和,如果明朝不答应再出兵,这样显得自己“为百万生灵计“的口号显得名正言顺,但这个计策因为被明朝接受而告流产以后,他又让自己的手下们计议“攻拒之策,何者為宜?其令高鴻中、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等酌議以聞。”。
所以皇太极的爱民看起来只是一种得到民心拥护的口号和战斗策略,真正是否爱民,只有当时的老百姓知道,兵隳涂炭之下,宁有完卵?
而且当时清兵既然开了这个先河,显然明朝当时已成颓势,此时不取,天其咎之,所以不管是从主观意愿还是从客观形式来讲,其实都造成清占领明的局面,皇太极的这个口号,是策略也好,是虚伪也好,其实很多历史人物并非像人们口中说的那样。
----Jul 3, 20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