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

作者: River鲁丹洋 | 来源:发表于2020-06-19 19:53 被阅读0次

      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个大儒,自孔孟以后,同时也不断地延续下去,到了王阳明也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传承作用,有了陆王心学。王阳明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这是我们本初之心。这看起来与孔孟所说的有所矛盾,因为孔子孟子他们所说的即人之初性本善,并且还有内在的仁心,包括孟子所说的四端,仁义礼智。并且这也与荀子的观点不同,荀子所说的是人之初性本恶。难道王阳明是反对孔孟吗?我想不是的。孔子所说的是仁心,内向成己,外向成事成物,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王阳明是基于仁心再往里推了一步,也就是心之体。其实王阳明并不是反对孔孟学说,反而是更加推进了一步。

      那么这个心之体是死寂的吗?心之体还是要外推的,在外推成人心,然后再内向成己外向成物,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过程被称为意。

      接着再往下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也就是我们内在的良知起了作用。它可以让我们辨别善恶,但这种良知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不然世界上为什么还有一些暴乱份子,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分辨是非善恶。

      那么良知和孔子的仁心有什么区别?他们一样吗?我认为良知是一种内在的一些天性,人是向善的一种状态,时刻都要去纠正一些东西,比如此时做的事情是恶事,要纠正成善的。而仁心是领悟了天道之后形成的,此时内心已经有善,这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

      再到更高的境界,为善去恶。让你的内心有善,并且尝试着去掉恶。这也就是格物。何为格物?朱熹所说的格物就是你看到一个东西,要与他隔开,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王阳明也同样格过竹子,但是隔了整整三天没有格出任何的东西,反而把自己格病了,随着不断的发展,阳明的这种格物就逐渐地发展到了另外一个方向,比如仁心的成人成事,他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去成。那么当我们在格物一物的时候就要成一物,这是另外一种格物。这样整体也就与儒家的整个思想结合在一起,并且贯通起来了,更准确的说,王阳明是很好的继承了孟子的学说。这种格物也让我想到了孔子大学里的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一个最基本,最开头的一个点,一切都由他发展而来,慢慢地就到修齐治平。那么在王阳明的整个观念对于当下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想就是良知,因为此诗题目也为致良知,要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在我眼下的生活中要怎样才可以做到致良知呢?我认为致良知其实就是你想到的,领悟到的,与你实践的两者要合一,也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很多的大道理,但并不实践,那么这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并且这种良知也是在我们心中的,并不是外在强迫。比如我们现在学习的一些道理,都是要实践的生活当中的,这也是我当下可以做到的致良知的方法,如果某天心情不好做的事情为恶,就要警醒自己去纠正改为善,然后朝向善。现在我还没有办法做到有一颗仁心,完全是善,正是在朝向他的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jb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