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这个一度被资本捧上天的领域,正在迎来最后的大退潮。
共享单车领域,OFO深陷押金“挤兑”事件,戴威19日的公开信基本宣告了小黄车的败亡;而4天后,胡玮炜“默契”公开表示因个人原因辞去摩拜单车CEO职位,摩拜的“卖身”轮回,到此结束。共享汽车领域,江湖大哥EVCARD被曝大幅减少车辆投入;绿狗租车资不抵债被北汽新能源转让60%股权;途歌出行更是问题大爆发,多地已人去楼空,用户押金难退;而此前,麻瓜出行、中冠出行、巴歌出行、兔司机等一大批玩家,要么倒闭,要么跑路,一时间鸡飞蛋打。
并不那么火热的共享电动车,同样风声鹤唳,近期共享电动车代表性企业——享骑电单车,更是“大料”不断:为了躲避大批前来退押金的用户,上海总部在一夜之间搬离,新办公地点无人知晓;安徽享骑负责人失联,办公地点关门。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江苏、安徽、武汉、西安等享骑分公司早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笔者一度是享骑电单车的重度用户,不过,好感早在年初就已被磨光,具体可参考笔者年初的文章:前车之鉴:享骑电单车虐我千百遍,我把享骑客服虐下线。几个月前,反反复复提交了几次押金退款申请,至今也未能了了心愿。今天不妨再来絮叨絮叨,享骑电单车,活命的几率究竟有多大?
监管掣肘,共享电单车市场容量锐减
享骑APP正式上线始于2016年9月,最初只在上海投放,从去年6月份起,享骑开始全国扩张,三个月内先后开拓了南京、合肥、长沙、武汉、西安、南昌、厦门、宁波等八座二三线城市。
然而,就在享骑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之际,一盆盆冷水迎面泼来。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10 部委印发的有关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不鼓励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此后数月,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禁止或停止电单车的投放。
上海是享骑的大本营,投放电单车最多,11月,上海印发《上海市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指出“本市不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在享骑投放的其他城市中,南京禁止新增共享电单车,宁波暂停新增共享电单车,杭州、西安、湖南、江西等省市禁止发展共享电单车,已投放的要求退市。一时间,享骑不得不中断扩张的步伐。
监管收紧,共享电单车市场急转直下,一是共享电单车市场投放容量被严重挤压;二是多地的用户纷纷要求退押金,尤其近期ofo押金难退事件的影响,要求退还押金的享骑用户越来越多,资金压力骤增,于是有了前文出现的一幕,享骑总部为躲债直接不打招呼溜之大吉,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不信任感,要求退押金的人数骤增。
不过,监管收紧只是一个因子,本质原因,还要从享骑电单车们本身的问题和发展困境说起。
安全事故频发,用户投诉率高
在监管文件中,“不鼓励”共享电单车主要出于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车辆普遍不符合《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二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骑行人不固定,且多数未经过专门的交通安全教育和驾驶培训,加上租赁电动自行车自重大、速度快,发生事故会带来较大伤害和损失;三是火灾安全隐患突出;四是车辆运行安全风险高,由于共享电单车缺乏保养和管理,运行风险较高,极易出现隐患车辆上路行驶的情况;五是电池污染问题严重。
事实上,除了符合《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外,后面四点考虑都是享骑在实际运营中饱受诟病的,尤其是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隐患车辆多。自享骑电单车投放以来,因刹车失灵、车把手脱落、车座脱落等造成的交通事故频频见诸报端。今年9月,IT时报记者对41辆外观良好的享骑电单车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刹车完全失灵的车辆占23.8%,刹车不灵敏的车辆占27%,此外还存在有电车不走、车轮晃动、车把手松动等故障。
除了安全事故频发,享骑电单车技术不过关、运营能力不足、服务不到位等屡遭用户投诉。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享骑投诉4004件。2018年1月,投诉量905件,同比增长129倍,环比增长11倍,主要集中在计费异常、退款拖延、处置推诿等问题。
用户普遍反映,车辆设备故障、系统故障等技术问题不断,造成不正常计费。当用户申请退还押金时,享骑往往无法按约退款,售后渠道形同虚设,消费者财产权、求偿权受到侵害。享骑押金难退,甚至登上了今年10月黑猫投诉黑榜榜首。
新用户开拓不成,老用户又留不住,在一片消费者的骂声中,失去用户信任的享骑生存根基面临釜底抽薪的困境。
进退两难:需求低、成本高、资本冷淡
“享骑出行,针对城市人们面临的5公里以内短途出行难题”,这是享骑的市场定位,实际上,3公里以内有随骑随停、便宜便捷的共享单车,3公里以上有公交车、网约车、出租车,共享电动车太容易被替代;城市里电动车的保有量又高,共享还不如自己买一辆方便。
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资本热潮,共享电单车冷清的多。如果投资收益高,精明的投资人怎会错过。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逻辑,烧钱补贴用户,快速抢占市场,从一个城市复制到其他城市,一家独大之后不愁变现问题。谁的钱够烧,谁就能撑到最后,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投资人也乐于砸钱抬高公司估值。共享出行领域,已经烧出了滴滴。
3个月内攻打了8个城市,可以看出,享骑本来也想走快速扩张、占领市场之路,用规模效应挤掉其他竞争对手,成为共享电单车领域的滴滴。去年7月,享骑创始人施银锋在公开采访中表示,2017年内计划投放10个城市,50万辆车。
今年10月,也就是享骑三周年之际公布的数据显示,享骑拥有1000万+用户,累计提供了5.5亿次出行服务,每天为120万+人次解决城市出行问题。按照一辆电动车一天骑行6次算,推算出享骑全国共投放了20万辆电动车,2017年计划的一半都没完成。
除了市场需求和监管上的担忧,共享电单车的高成本可能更为关键。电单车成本高,续航、维修等运营费用高,电池、车把、车灯等零配件损耗大,成本远高于共享单车。参考摩拜的经营数据,根据美团点评的招股书,摩拜2018年前四个月活跃单车710万辆,收入1.47亿元,折旧费3.96亿元,经营成本1.58亿元,毛损率高达277.2%,折旧费是收入的2倍多。
简单算笔账。先看收入,享骑的价格是一个小时内2元,每加一个小时3元,考虑到短途出行属性和用户补贴,一单算2元,三年5.5亿次出行,粗略估计收入也就11个亿。
再来看支出。据施银锋透露,一辆享骑电动车的成本是2000元,20万辆就是4个亿;摩拜单车四个月折旧费56元,一年168元,享骑按一辆一年300块算,三年就是1.8亿;此外,按施银锋的说法,线下运营费用大概占收入的30%,那就是3.3亿;此外,还有人工费、办公室租赁费、营销费用……
以上只是大概估算,很明显,享骑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必须靠外部输血才能续命。问题是,外部要输血,享骑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规模化扩张效率,城市覆盖要够多,投放密度要够大,用户要够量级并且复购率高,如此,资本才好继续买单。
问题是,一边是监管收紧抑制了扩张步伐,一边是享骑自掘坟墓、用极差的体验逼迫用户“用脚投票”,。不过说实话,这其实也是个悖论,享骑真要不作死、踏踏实实服务好用户,这运营成本势必也要大增,带来的资金压力会更大,用户流入越多,压力越大,服务还是不要做好了。
你看,真是进退两难啊。
讽刺的是,享骑在11月底发布暂停总部退押金渠道的声明中,声称将在12月发布新的融资信息、免押金骑车和新车投放计划。12月眼看着过去了,享骑的融资消息,在哪儿呢?这么放空炮,真的好吗?
好在,用户押金还在。毕竟299元的押金,1000万用户就有近30亿,这笔钱该怎么用,小黄车们在押金挤兑潮之前,不是已经做了完美示范了吗?
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马上新年了,小黄车不退押金就算了,毕竟前面还有960万同胞在等着,享骑你押金比小黄车多得多,我就问一句——你欠我的300块,到底还还不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