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cy按:
最近几周过的真是相当"精彩",挑战一个接着一个。
前几天转载的文章里提到“舒适区”的三核,分别为舒适区、拉伸区、恐慌区。 我没有直接到恐慌区,但是也从以前相对的舒适区,来到了现在的拉伸区。推荐 | 你是如何被『跳出舒适区』毁掉的?
在拉伸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1
新老板、新工作内容、新级别,这些事情同时发生了。
唯一庆幸的是还好不是新公司,不然我可能就真的是从“舒适区”直接到“恐慌区”了。
我过去的工作环境和内容,虽说也不能完全算舒适区,但还是一小步一小步慢慢积累的。加上以前有个能扛压力的领导,不少事情都直接扛了,到我们这里只感受到了一部分压力。
现在暂时没有了这层保护,很多来自高层的压力,直接砸到头上,只能加快自己进步的速度,好接的住。
很像小时候玩的游戏,打砖块。你从一开始慢的时候玩,小球速度慢慢加快,你是能慢慢适应的。如果要一上来就是很快的速度,十有八九都接不住。
2
在舒适区里,我每天做的事情比较相似,区别在于不同项目上积累不同的经验,我在这个领域非常熟悉或者可以算是一个专家,知道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现在在拉伸区里,我做的一些事情以前接触很少,涉及战略、规划,充满大量的不确定性,对项目只有一个大致的场景设想,中间怎么实行其实没人知道,要和不同团队一起探索。
最简单粗暴的区别就是,参加的会议,与会人员级别都更高,也更资深。别人可不会管我是刚到这个级别的,都会把我当作一个这个级别已经成熟的人看待。
做的事情也从以前更多的执行,变成更多的规划,所以开会更多了,写doc也更多了,看的数也更多了。
周末吃午饭时听“东吴同学会”,最近一期叫作“刀锋上的竞争”,里面讲到,在香港的一个商场里有个小小的理发店,只给男性或者小男孩剪头发,不洗不烫不染(北京现在不少商场写字楼也有)。整个环节流畅高效,做到了精细化管理。
节目总结,管理的实质就是:去掉所有不产生价值的环节。
听节目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最近看到的生意报表,更加认识到一家公司运作一个项目,成功与否,背后是方方面面的细节支撑加总,每一个数字都在衡量效率。
一周看100多页报表是种怎样的体验?一周每天写1份2000词的英文doc是怎样的体验?很“荣幸”我现在就已经体会到了。
所以在拉伸区,我进步很快,也有了更多见识。这些慢慢让我看到更全盘的局面,而不仅仅是以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3
我在这段时间,挣扎或者困惑的时候,也得到许多人的建议和帮助,包括我自己的反思。
大到如何写一个大报告,如何分析生意,找到背后的逻辑,小到一些具体的,知道但是没有意识去用的工作方法。
列举几条可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的:
1. 如何利用doc讲好一个故事?
有一个不错的结构:
*列举数字
*解释数字背后的原因
*深挖一层,针对原因有什么样的洞见insight
*怎样把做的好复用,做的不好的避免
2. 对于多种错综复杂的情况,用表格可视化展示。
项目中的有一些环节,涉及许多不同的细节,这个时候用表格而不是文字把细节陈列出来,更直观。
3. 管理下属时有时可采用一些启发式提问。
这样也能锻炼下属的思考能力,而不总是把所有事情都交代好让对方执行。这样下属有成长的空间,逐渐能够独立分担更多的事情,长期来说能够减少管理者的压力。
4. 管理者对工作氛围的影响。
管理者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或者行为,会影响到团队的士气,如果常常抱怨或者负面情绪太多,会不知不觉影响团队成员。
所以遇到问题要及时调整,比如工作量大,及时和上级反馈或者做好规划,单纯宣泄抱怨没有用,还会对团队产生负面影响。
5. 最后一条是以前提到过许多回的:在工作量多的时候,追求完成而不是完美。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4
有朋友聊起来,我说最近的这些事情只能想想对我能力发展有好处了。
总体来说,我其实还是乐观的。虽然我看起来好像不是典型的乐观的性格,但其实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那么在“拉伸区域”该如何应对?
以前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周末加班,但最近为了跟得上,周末也会拿回来一沓厚厚的报表或者写的好的报告仔细研读。
所以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开会前多做准备,多做功课,多琢磨做的好的人为什么做的好,写的好的doc哪里写得好,多学一点儿,多问一点儿。
嗯。就酱。
(完)
作者简介:Stacy,清华硕士毕业,500强外企高级经理人,4年快速升职为最年轻的中层之一,豆瓣高分职场书《光速成长—职场的正确打开方式》,加印热卖中。
公众号:Stacy的职场成长指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