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下杂侃
逝去的大学风骨

逝去的大学风骨

作者: 云水琉璃 | 来源:发表于2017-04-06 19:50 被阅读0次

    偶然间阅读到一篇文章,抚今追昔,关于中国大学之一点思考,可发一嗟。

    西南联大,这所只有8年历史的大学,培养出了无数的大师,培养了无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脊梁。从教授到学生,在国土沦陷的苦难中,秉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体现的是磊落的文人风骨和明义舍身的民族情怀。这所由北大、南开、清华组建的临时大学,从南开张伯苓、北大蒋梦麟将治校权力转让,实现清华梅贻琦三校无为而治,我们看见得不是为了名利互相攻讦,而是为了学术传承,国家文脉继承的名士风度。将近万人的师生跨越千里的文学长征路上,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求学、治学旅程,无论是清华泰斗陈寅恪未处理完父亲丧事含着悲愤上路,还是学者闻一多仅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离开日本人许诺的体面舒适的教授生活;或者冒着杀头危险,化装成难民,保全了中国高能物理50毫克镭的全部家当的教授赵忠尧;还是邓稼先、李政道的辗转跋涉、九死一生;这其中泯灭不了的是中华的志气与骄傲,更是对文化的坚守与捍卫。课程设计开放,思想把关也开放,因为“兼容”,各方大师才纷纷投奔联大。因为她“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联大师生间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教授治校的方式,还原的是对知识的尊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公如是说,如实说。教授治校,不仅体现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参与。这种治学精神,诚如梅公所言“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确不我欺。唯才是举,聘用“乡下人”沈从文当国文教师,28岁的钱锺书、华罗庚、许宝騄当正教授,此举不可不谓气魄朗朗。提倡自由之治学精神,同台竞技,互相比试争锋,文化多元并包,才实现了教授们以照本宣科为耻,开拓创新为从教之本的治学、研修之风尚。教授之间,观点争奇斗艳,蔚成风气,学术之自由可见一斑。没有拒绝与权势苟合的信念,就没有学术与思想的独立与进步。思想独立,是每一位联大学子的幸运与幸福。“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这样的言语毫不夸张,只是陈述了当时的学风真实境况。更可贵的就是师生之间,存在一种平等诚挚的教学相长的风气。没有了标准教材,没有了标准答案,才会有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实乃真大学也。

    观之今日之教育,大楼者拥趸遍布全国;大学间勾心斗角、权力角逐更是层出不穷;管理体制行政干预过重、政治痕迹了然;治学精神以复制粘贴为准、论文研究更是抱守权威之大腿,进退失倨,何言创新,更何言突破与发明;学风以追利逐名、显打天下、光耀门楣为宗,学风不存,何谈风尚?培养以一己之见的专家为荣为耀,丝毫不承当民族之大义与人文之精魂。断失的是文化血脉传承,遗失的是文人的风骨神韵。可叹可叹可叹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逝去的大学风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nq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