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昨天对长方体特征的练习中,关于面的相关知识点探究的比较透彻,学生今天学习中对于每个面的面积计算,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困难,不过还是出现了诸如“计算了3个面后,忘记乘2”、“表面积与棱长总和混淆”等个别问题。
优点: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根据课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表面的面积。(基本能预设到的)
师:这是语文上的解释,我想听数学上的解释。
生: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加的和。
反思:表面的面积是表面积,这是多数人看字面意思都能想到的,但究竟是否明白“表面”的意思?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追问,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表面积”的含义,其实就是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来理解其意义。当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说出表面积就是指6个面的面积之和,接下来计算的方法自然就找到了。
2、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算出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只需算出3个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师:怎么只需要算3个面的面积呢?
生:因为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那应该算哪3个面的面积呢?
生:前、上、左面。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反思:前面学生对表面积 意义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应该很容易就能想到,只需要把6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表面积了。但数学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得到答案和方法即可,而是要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此处,也正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良好时机。课堂上,通过“怎么只需要算3个面的面积?”引发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应该计算哪3个面的面积”这一追问,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建构长方体的表象,进而根据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确定只需要计算前面、上面和左面这3个面的面积。
(2)学生计算表面积时,常常会流于形式,只把题中的3个数,两两结合相乘,却并不明白每个算式所对应的面是哪个面。而这样的问题在初学表面积时并不容易发现,原因就在于刚学表面积时,都是一些比较规范的长方体,6个面都比较完整,且课堂上教师也都总结了公式,学生直接套用公式就不难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我们教师仅仅满足于学生会根据公式计算表面积,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将算式与每个面对应起来,接下来的教学将会异常困难。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刚学表面积时,题目做的非常好,列式几乎不会有错误,偶尔会在计算上出些小问题,但一遇到4个面、5个面等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的问题就接连不断地涌出来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初学表面积时,教师过多关注公式,却忽略了公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因此,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总结长方体的面积公式,而且也不喜欢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表面积。而是让学生分布计算每个面的面积后,再将这些面的面积相加。于是就有学生会拿着作业本过来问:老师,我的计算和他的结果一样,为什么我的是错的呢?原因就在于,虽然他的结果是对的,但过程中,他的算式和面并没有正确地对应起来。于是,我的学生都知道,我不仅是看结果,还要看过程的,因此靠之前拼凑算式蒙“对”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3)学习正方体表面积时,当问到:为什么可以只算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有学生回答说:因为它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