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苦口婆心地跟学生说:现在你不理解我的苦心,将来你肯定后悔。学生呢,也经常抱怨我们不理解他们,师生之间有时候会因此发生冲突。老师可能出力不讨好,因此对学生恨铁不成钢,而学生也可能因此而反感用心良苦的老师,嫌老师多事。
今天读了关承华《凭什么让学生信服你》里《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一文,才知道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应该是“现在进行时”,而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却是“将来时”,因为学生的不成熟、不理智以及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往往使他们无法做到换位思考,所以就会出现自以为是的不理解老师苦心的种种行为,让老师不禁感叹:总让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
其实,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能够理解老师,但他们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这就是师生间的理解时间差。
读完有关于师生间的“理解时间差”之后,深有感触。我上学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恐,直到现在依然是,那个时候跟老师谈话不敢抬头看老师眼睛,老师说我几句话,我的眼泪就想掉下来。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好,老师上课总是提问我,我不但没有被荣宠的感觉,反而认为老师总是揪着我,尤其我不会的题,一直追问,让我很难堪,本就不喜欢跟老师沟通的我,因此更不愿意跟老师交流了。现在想想当时老师肯定时为了多关注我,才总是提问我,而当时我不理解,反而觉得老师故意让我出丑。
多年后,我也成为一名教师,我也开始对学生的“特别关注”,在特别关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免不了会生气、批评,严肃的态度有时会拉远我们之间的师生距离,导致这个学生在见到我的时候,眼神躲闪着,从我身边飘忽走过。想到曾经为他熬夜批改作文,为了帮他投稿假期还在帮他批改作文,一个字一个字给作文敲成电子档,付出那么多,然而他因为我对他的严加管教而远离我,让我颇为伤心。
关注他的原因,无非是他在是一颗好苗子,很有潜力,我也很看好他,但是他的成绩每次都达不到我对他的预期,他其他科目都不错,只有语文学科不好,字体潦草,我不想放弃他,更不想让他成为一个“瘸腿”,想把他打造成一个全科型的优秀生,所以我的眼睛自然投向他,抓他听写,抓他作文,他不写作业我说他,不看书,我要求他看,我本以为对他多一点关注,他自然就能理解我对他的好,谁知他不稀罕啊,也许对他来说我的所作所为给他压力了,或者可能被误认为是针对他。
原本他喜欢跑办公室找我问各种问题,但是渐渐的他就不再找我了,看到我时不打招呼,反而眼神躲闪。不过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我对他的良苦用心!
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老师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不要期待立刻会得到理解与回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研究教育了,教育事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不会体现出来了。
不成熟的学生,总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会有一天变得理性,对老师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所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当学生对老师的良苦用心不理解的时候,我们要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是表面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就像关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今天是教育者,曾经是被教育者,也曾经有过期盼理解的渴望,学生无论时年龄还是学识都跟我们差距不小,因此要允许有师生间的“理解时间差”,这才会我们的教育更乐于投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