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的海洋想法散文
我印象中的媒体工作者

我印象中的媒体工作者

作者: Leda与天鹅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21:31 被阅读11次

我印象中的媒体工作者

我印象中的媒体工作者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做新闻的人有过一些接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的专业素质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高端会议的组织工作。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媒体有三、四十家,国内的有凤凰卫视等等知名卫视,当然也少不了央视,国外的基本上是日本、韩国、蒙古等周边国家的媒体。媒体记者都很尖锐,人又多。供他们工作休息的地方只有一个会议室那么大。记者多,桌子、板凳少,我们工作人员都是两个人分享一个板凳坐。有时候去一次卫生间的空挡,回来板凳就没了,然后变成了三个人轮流坐一个凳子。她们有的也是站着,即便这样,也是在那里一直等着守新闻。

我印象中的媒体工作者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会议要开始了,记者们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器材摆放在媒体区,见缝插针,摩肩接踵,看上去黑压压一片,我看了都担心摄影师没有落脚的地。一会儿,听到身后有一个粗壮的声音生气的喊:谁动我机器了!我心想这是哪家媒体哦,不好惹,看到器材上画着红色白底的CCTV图案,就明白了。

因为客观原因,会议要提前开始,于是我赶紧去记者休息区通知,让大家想拍的、想录的,抓紧时间。我说,会议提前开始,大家现在可以……还没等我把话说完,记者们像蜜蜂一样,一窝蜂的朝会场奔去,我差点被人流带走。有意思的是,日本的记者朋友还坐在那里淡定的喝着咖啡,吃着蛋糕,看着电脑,琢磨文字,跟什么都没听到一样。起初我不知道那是日本人,看到他一动不动,我走过去,用英语跟他解释,他拿起录音笔拔腿就跑了。

记者工作效率真的很高。记得那一天会议,除去中午休息时段,会议从上午开到下午六点。只要一场会议结束后,基本上所有的记者都在媒体区赶稿子。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新闻时效对她们的重要性。有的记者不管人来人往,干脆在媒体区打开摄影机露录影报道起来。

那天晚上,我们开总结会,去隔壁会场搬板凳,听到里面传来记者报道的声音。我从门缝看过去,一个记者正手拿话筒,身着西装,背对着会场背景板,面对着摄像机正在报道。那个记者我白天在媒体区见过,他和别人一样,听到放新闻的声音,立马飞奔。然而现在正报道的他,不紧不慢,风度翩翩,声音和电视里的播音员一模一样,仿佛换了个人似的。我敢打赌,他要么是培训过播音主持,要么是播音主持毕业的,实在佩服。我悄悄合上门,走向另一个会场,结果那个会场也是同样的画面。

我印象中的媒体工作者

已经是晚上九点钟,我也料到她们会继续工作,但没料到她们晚上会这样的工作。如果晚上九点还在录制,成品出来得是凌晨了,她们还要发到总台,为了赶上第二天一大早的新闻。果然,第二天我在酒店餐厅用早餐时,看到了昨天晚上的报道,都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片片黑压压的器材。这么短的时间,还要保证不出错,还要保证高质量,我真的佩服这些人的抗压能力。

昨天遇到某电视台一位导演录制纪录片,这位导演说自己有时候需要半个月时间前往长江源头采访,有时候又要去军营驻扎一段时间,有时候还要去无人区。他说前阵子自己采访了一位怀孕却得了癌症的母亲,那个母亲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宝宝说了很多想说的话。她对导演说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纪录片播放。然而因为台里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这位母亲没有等到纪录片播放,就去世了。他为此难过了好一阵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头低着,鸭舌帽遮住了脸,声音很低沉,像受了伤一样。

我想,这些媒体工作者能进入正规且知名的媒体机构工作,一定是百里挑一的。她们当初也一定是怀揣着梦想,想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才进入这个领域的。梦想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然后去飞奔追逐。虽然又苦又累,互相之间还要竞争,但她们仍然顽强的生存在这个领域里,第一时间为大家奉献出热腾腾的、刚出炉的新闻,可歌可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印象中的媒体工作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sx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