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们上的某课便采取了引入慕课的教学形式。一学期只要去教室四次,听起来真的很幸福,因为大部分时间你只需要在手机上或电脑刷刷视频就好了,无论是在寝室在公交车上在排队或其他任何地点。多么美好的画面呀,然并卵,至少就我所知是有很多人并不觉得这种创新有什么不一样,甚至觉得更惨。
个人认为有如下原因:一是视频多到你懵逼,还需要按时完成。因为老师在其中有监管,不完全靠自觉性,所以你还是可以分批看。但是你想啊,你一个人闷闷地看着电脑,视频里的老师念叨念叨,你神游太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学习环境和精神状态跟在课堂上还是有区别的。为了数量的达标,也只好舍弃质量了。二是这门课程本来也有点枯燥。试想一下,衣服再漂亮,除非有实质性的改变,不然内在还是无趣呀。老师肯定是想创新咯,不过我看了视频,里面老师讲得一般般,可能吧,上课的内容更集中,可是没法面对面互动真的不利于思考。三是在现实的课堂上,你可以选择性地听老师讲,可网上呢,嗯,根据课后题来听位置,到时候调动进度就好了,根本没心思做笔记好不好!
对,没错,慕课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更多人获得优秀的资源,这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可是在落实到高校的实践中,从我的浅显的经验看,仍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上学不是为了看视频的,辅助性可以增加趣味,但主导的话未免不太科学。另一方面,如果是无趣的课程,强制性的听课根本达不到初衷。共享的资源可以推荐,可以通过选修的模式,谁喜欢谁就去参加,根据自身的需求去选择,效率才会更高。
怎么解决?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项创新要走得远肯定需要立足于它作用的群体的。我作为这沧海中的一粟,做不到放纵不羁爱自由,现在正处于一边刷视频一边码字吐槽的状态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