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 倚梦芊瑶 | 来源:发表于2024-03-02 13:15 被阅读0次

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在爱的艺术的实践上表现在: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

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的倾向。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

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爱一个人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爱情是一项积极的活动,如果我爱,我对所爱之人就抱有积极的态度,而且还不限于对他。

物欲社会一切活动都从属于经济目标,人变成了物,成为自动机器:一个个营养充足,穿戴讲究,但对自己人性的发展和人所承担的任务却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关注。

人必须体验一系列的失败的爱情关系,一直到不再下意识地在自己的伙伴身上寻找依赖父母之爱的模式。一般来说,这种为时过晚的摆脱父母爱的过程,也是同充满痛苦的放弃和损失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爱是积极地给与,想起小土的师傅和师母的爱情故事,眼里只有对方,一切担心、思念都只为对方,一心只为对方着想。不管是什么时候某一方做出了积极的给与爱的行动,对方接受到了并以同样的方式反馈回来,达到了令人羡慕的良性循环,榜样就在身边!

      爱情的艺术,爱的艺术,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和练习自己爱的能力。这不仅仅是爱某一个单一的人,而是爱世界,爱众生,培养的是自己对待哪怕陌生人的时候都要持有的客观、谦恭的态度,培养的是自己看待万事万物都需要有的积极乐观、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了爱自己,爱世界的能力,才有资格去和另一个与自己同样独立的有生命力的人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积极的体验。

相关文章

  • 2019-05-04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本书...

  • 学会爱这门艺术――《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是一门艺术吗?”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的开篇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不是像其它各...

  • 《爱的艺术》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和女朋友闹别扭,说她感受不到我爱她,跟我在一起没有爱情的感觉了。我也是一脸的懵逼,丈二和尚摸不...

  • 爱的艺术读后感

    从《爱的艺术》开读仪式中,由我们共读的“不成熟的爱是 -- 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是 -- ...

  • 《爱的艺术》读后感

    “我们谈爱情,不是在说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谈的是存在于每个人本质之中的最深的要求。虽然这一要求被压抑了,...

  • 《爱的艺术》读后感

    最近在翻看年轻时写的日记,有大部分都是跟爱情有关的文字,20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们总是把爱情看的无比重要,似...

  •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是一门艺术,人们可以学会爱。”这样的观点让我对此书生了兴趣。因为我认为自己不会表达爱,不知道如何去很好的爱一个...

  • 爱的艺术读后感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

  •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是什么?是电影《泰坦尼克号》“you jump ,I jump”的生死与共,是《大话西游》里“我的意中人...

  • 《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是犹太人,从小深受《塔木德经》的影响,并且家学影响也深刻。他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祭司,一个舅公是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的艺术》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yh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