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北定中原,复兴汉室,一直是诸葛亮的夙愿和壮志,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未建奇功,最后病死五丈原,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何在,细数起来,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五个方面。
第一:战略之失,失之于孤,孤军北伐。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讨伐敌国,多是分几路大军,同时进击。这样即可以使敌国首尾不能相顾,又能使我方互相策应。魏灭蜀,分大军三路,钟会统大军居中,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邓艾统精兵从狄道、沓中进军,牵制姜维;诸葛绪统精兵从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进军,切断姜维后路,居右策应。三路大军分进合击,灭掉蜀国。晋灭吴,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兵六路进攻吴国。北宋时期,宋太宗为收复后晋石敬塘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分大军四路北伐。二战时,德国进攻苏联,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军进攻苏联分兵三路,北路直指列宁格勒;中路的目标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则扑向盛产粮食、煤炭和石油的基辅、哈尔科夫和顿巴斯。二战末期苏联进攻日本关东军,分兵三路。迅速歼灭关东军。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北伐魏国的规划是,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所以,北伐魏国算上东联孙权,是三路出兵,不算孙权,至少是两路出兵北伐。但是关羽失荆州之后,《隆中对》中规划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也就是从荆州出兵北伐中原的计划破产。而孙权,据守江东,坐观天下成败,坐山观虎斗。在诸葛亮北伐时,未能出兵,积极配合,诸葛亮北伐魏国。诸葛亮五次北伐,孙权只在最后一次,出兵攻魏,而且,一败即退。未能积极配合诸葛亮北伐。所以,诸葛亮北伐就只能,从益州一个方向出兵,可以说是,以益州一州之力,战魏国全国之师。总的来看诸葛亮北伐是,无呼应之国,无策应之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没有守住街亭,街亭一失,全线动摇,全军溃退。而如果在这时。孙权能够北攻魏国,策应诸葛亮北伐则情况要好的多。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可谓孤军北伐,败易胜难。
第二:战术之失,失之于正,有正无奇。
《孙子兵法·军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又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那么何为正兵,何为奇兵?正正之旗,堂堂之阵,即为正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既为奇兵。《孙子·军争》曰: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意思是说:用兵打仗要避实击虚,出奇制胜,不能硬碰硬。
楚汉相争之时,韩信采用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既为奇兵。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直插成都,直捣蜀国腹心,既为奇兵。官渡之战时,曹操率精兵火烧乌巢,断袁绍粮草,既为奇兵。长平之战时,白起诱敌深入,用5000精骑绝赵军粮道,歼灭赵军,既为奇兵。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希特勒采用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曼斯坦因计划”,避实击虚,避开马奇诺防线,从被视为天险的阿登山脉,森林小路进军,39天打败法国,出奇制胜既为奇兵。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名将善用奇兵取胜的经典战例。
而反观诸葛亮六出祁山,和魏军的交战,有正兵,无奇兵,没有大的歼灭战,更无经典战例,多为遭遇战,攻坚战。可以说是“有正无奇”。一出祁山时,魏延,向诸葛亮献计,从子午谷,出奇兵,直插魏国腹心,直取长安。也就是魏延自己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进军偷袭长安,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后世称此为,“子午谷奇谋”。可是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也就是太过冒险而不用。从当时情况来看,刘备死后,魏国因为,蜀汉“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关中、陇右防备空虚。魏延之计可行。而诸葛亮不用。这就失去了偷袭魏国,直插魏国腹心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此后,魏国重点防蜀,蜀国再无偷袭魏国的机会了。二出祁山时,蜀军攻陈仓坚城不克,粮尽而退。第三次和第四次北伐也是粮尽而退,第四次北伐退兵时,蜀军在木门道设伏射杀魏国大将张郃,但杀张郃一人,无补于大局。之后的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仍采取坚壁清野、闭关不战的战术。蜀军则屯田于渭水南岸,与魏军对峙,最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退兵。北伐失败。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第三:性格缺点,失之于急,败于“以缓克急”。
《菜根谭》曰:“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诸葛亮是27岁出山,辅佐刘备,放在今天也就是刚读完研究生毕业的娃娃。可谓少年得志。纵观古今凡是少年得志者,多有两个缺点,一是急躁,二是骄傲。三国时期,袁绍,孙策,皆是少年得志,皆是如此。官渡之战前,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也就是叫袁绍坚壁清野,积蓄力量,同时派兵四出,骚扰曹操。但袁绍不听,南下进军攻曹,此既为急躁,官渡之战后,袁绍败走,曹操叹道:“假使袁绍用田丰之计,胜败尚未可知也。”
三国时期的,另一个英雄孙策,在官渡之战时,欲率精骑渡江北上偷袭许昌,在当时世仇刘表、黄祖未除,内患山越未服之时,这样做,不仅是急躁,骄傲,更是狂妄。
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孙策的结局果然如郭嘉所料,死于刺客之手。死时年仅26岁。
诸葛亮本人骄傲是没有的,但是急躁,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12年,其中,闭关息民,休养生息4年。之后8年,则是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蜀国弱小,连年动众,劳民伤财,民疲国困可想而知。而司马懿利用诸葛亮千里袭敌,利在速战的心理,以缓克急。守大道险隘,而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欲进不能,欲战不得,后退无功,最后心力交瘁,病死五丈原。死时年仅54岁。而他的对手司马懿活到了73岁。魏明帝曹叡在位后期,公孙渊在辽东谋反,魏明帝死后,司马懿父子篡权专政,驻守淮南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忠于曹魏政权,不服司马懿父子,先后三次反叛,被称为“淮南三叛”。这些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有变”,的大好时机,诸葛亮都没有赶上。这就失去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打败敌人的好机会。
第四:用人之失,失之于德。
诸葛亮用人重德,而轻才,廖立,彭羕,皆为一流大才,廖立不过是官做的小了发发牢骚而已,诸葛亮既废之不用。彭羕,因为性格高傲,才大心高,得不到诸葛亮信任,最后被杀。魏延有大将之才,北伐时却不重用,守街亭不用魏延。而用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刘邦打天下,用韩信为大将,用陈平为高参,古代讲为将者要勇冠三军,而韩信投奔刘邦前,甘愿受胯下之辱,没有一点为将者的勇气。陈平,偷嫂盗金,人品不佳。刘邦重用二人,打败项羽,统一天下,成就了帝王大业。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难道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吗。刘备用法正,法正不以德素称,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也就是品德不好。但法正有大才奇智。没有法正这个益州本土人士,为刘备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刘备别说在益州立足,就是夺取益州都难。曹操用人,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郭嘉生活作风不好,曹操不以为意,待之如初,用之不疑。故而曹操能统一北方。孙权用人,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在刘备东征,夷陵之战时,破格提拔陆逊。所以孙权能够据守江东,与曹操、刘备成鼎足之势。汉末天下三分,实际上就是人才三分。刘备在世时人才济济,去世后,蜀国文仅蒋琬,费祎、董允、张仪而已,而这几人多是诸葛亮府中之人而已,武将中有大将之才的仅魏延、姜维两人。而魏延又得不到重用,未尽其才。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之后,蜀国无人矣。后人讲诸葛亮“以一人之智,掩一州之才,以个人之力,抗天下之士”,是有几分道理的。
而诸葛亮难道看人就很准吗?守街亭时,诸葛亮违众意,而用马谡,马谡守街亭有失,坏北伐大计。诸葛亮恨而杀之。用杨仪,杨仪心有反意。在诸葛亮死后,杨仪自以为资格老,功劳大,应该继承丞相的职位,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没想到却职位在蒋琬之下。于是,大发牢骚、怨气,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最后杨仪被废为平民,自杀。马谡和杨仪难道不比廖立,彭羕,更可恨,更可恶吗。
第五:国无明君。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与魏军做战,连战连胜,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失去了一次打败司马懿的绝好机会。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李严敢这样做,既是欺诸葛亮,更是欺后主。如果放在刘备在世时,李严敢这样做吗。北伐大业,功败垂成,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u�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