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娱乐圈影评
《敦刻尔克》:让史诗回到到它发生的时刻

《敦刻尔克》:让史诗回到到它发生的时刻

作者: 南山檀柘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21:21 被阅读58次

小人物视角讲述欧洲主旋律题材却传达出人人感同身受的普世价值,堪称神作。

道森把坐在飞机残骸上的落难士兵从海中救起时,他儿子及其朋友乔治觉得这人不正常,坐在甲板上瑟瑟发抖,情绪不稳,像颗随时爆炸的不定时炸弹。

如果你刚经历过一场飞机轰炸,也会这样的。道森给后辈们解释。

看完电影后,我的状态跟落难士兵差不多,仿佛刚刚经历一场真正的战争和大撤退,心情因此抑郁而沉痛。

诺兰把史诗还原为事件,盟军撤退现场真实再现。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最有名的几次军事大事件之一,即1940年5月25日,40万英法联军战败被德军围困在法国东北部一个名叫敦刻尔克的港口,面对敌军随时可能发动的袭击,不得不渡过英吉利海峡撤回对岸的英国。

这次军事事件在二战中的作用虽不如诺曼底登陆显得光辉伟大,但是倘若没有敦刻尔克成功撤军为欧洲反法西斯联盟保存火种,说不定后来就没有盟军反攻和诺曼底登陆,欧洲就沦为希特勒和法西斯的统治。

因此,虽然是一次败军逃亡的纪录,但它在世界史上仍有不小的影响力,堪称史诗级大事件。

至今记得,高中历史课本上讲到这次事件,还配了一张黑白图片,海滩边上,长得不见头尾的队伍,那么多人,极其壮观,好像不用船,那些人光是搭人桥都能过海。

电影中,导演诺兰为了再现历史场景,坚持实拍,并且请来1500多名群演,在敦刻尔克海滩上,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前来接自己回家的船只和舰队。真实还原的场景瞬间把观众带回撤退现场。

历史上参军的英国军人大多是年轻人,导演选用的演员也多是年轻演员,基本上没太大名气。算得上男主角的菲恩·怀特海德(饰演汤米),年仅20岁,这部电影是他的处女作。他在影片中,不是什么伟大英雄,而是40万人士兵中普通的一个,跟随大队挣扎在生死线上。

可以说这部影片没有“主角”,因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主角是40万盟军,不是某个谁。说是主要角色的,不过是镜头聚焦的“群演”罢了。

除了场景、人物尽可能真实还原外,影片中所有的军舰、战斗机、民用船只等都力求真实。例如,电影中出现的英国空中战斗机,是真正的英国“喷火”战斗机,一些民用船只还是经历过敦刻尔克撤退的古董船。

还原到战争所在的时刻,军队是什么样子,普通士兵是什么样的反应。导演首先对选角、场景、道具等进行”还原现实“的把控,拍摄时不依靠特效,坚持实拍,则让演员最大可能进入场景,然后做出真实的反应,这种真实的反应差不多就是1940年时,当时士兵在当年情境下的反应。

所有人被逼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时,敌军在上方投弹,士兵们不是群情激愤地反抗或者视死如归,而是本能地蹲下来抱头,听天由命。很写实,也很真实。

撤退进行时,对手不是敌军,而是自己。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整部影片从头到尾就没出现过敌军的形象。我想不仅因为电影讲述的是盟军的撤退,主角是盟军,更关键的是,撤退中盟军战斗的对象已经不是德军,而是自己,自己妥协放弃的欲望。

撤退过程中,盟军乘坐船舰一次次被敌军集中,士兵们一次次弃船跳海回到起点的海滩。西西弗斯式的绝望循环。每一次逃命回到海滩时都要经历长时间未知的等待,期间还有时不时的轰炸,生命惶惑凶多吉少,稍一脆弱都能被摧毁内心最后一丝求生的意念。所以又一次船舰被毁士兵逃回海岸后,一个生还的士兵却扔掉救生衣,直直地冲进大海,自杀了。他不是被敌军杀害,是向绝望投降了。

这一细节被汤米和他的伙伴们看在眼里,他们没有任何反应,眼里没有一丝波动。在那种情景下,人除了求生的本能和意念外,其他的感觉,怜悯、爱恨和愤怒等等都会变得迟钝。无数战友眨眼间被炸得粉碎,他们来不及悲伤,自己要抓紧逃命。别人在眼前投海轻生,自己也不会阻拦悲悯,眼下塞满脑子仍是如何逃生,回到对岸的祖国。

这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现实的还原。

观众与小人物视角结合,悬念始终,感同身受。

一般历史题材的再现,尤其史诗级的题材,影片可能会突出宏大场景或者大英雄的智谋,或刺激感官的视觉效果。但是《敦刻尔克》没有这样做。

影片突出的是悬疑,从始至终充满悬念。

这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诺兰果然是诺兰。历史题材观众早就知道结局,最不期待的就是悬念。偏偏诺兰把影片做成了悬疑片,从头到尾让你提心吊胆,不到结尾不敢松一口气。

他是怎么做到的?摒弃全局叙事和上帝视角,全部小人物视角呈现。

观众看到的即是知道的,所知道的也只有通过小人物视角所见的。观众不比片中任何一个角色知道的更多(除了历史结果)。

影片通过三个视角呈现,从陆地撤退的普通士兵的视角,英国空军战斗机的飞行员视角,参加海上救援的平民的视角。

镜头转向撤退士兵时,观众看到汤米跟着战友坐上接他们的驱逐舰,旋即又被鱼雷击中,跳入大海逃生。如此反复逃生反复遇险。此时,观众所知跟他们是一样的,大军必须有人撤回对岸的英国,但具体到小人物身上,谁能逃回去,汤米能否逃生,是有悬念的,不到影片结束,没有人知道。

最怕看到军官仰望天空的眼里出现惊恐,意味着大轰炸要来啊

参加海上救援的道森船长一行三人,观众从他们开船行驶那一刻就在心里留下悬念,他们能否平安抵达敦刻尔克,路上会遇到哪些危险,接到士兵能否顺利回来等等,悬疑到结尾才解开。

道森: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去送死

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法瑞尔,为掩护海上撤退的船只,在空中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最终燃料燃尽迫降到陆地,被敌军俘虏。影片最后,当其他两个视角的故事结束,悬念不在,法瑞尔这条线仍给观众留下悬念,他被俘后会怎样,生存和还是死亡?影片没有解释,观众也不知道。

从头到尾,影片尽量以最少的语言呈现最真实的场景。因为场景的真实,演员做了最真实的反应。因为抛弃全局叙事,观众所知有限,便与角色视角合一,于是身临其境,最终感同身受。

最后说下,诺兰最擅长的打乱时间线的叙事。从《记忆碎片》到《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呈现的都是非常规的叙事顺序。《敦刻尔克》中他依然坚持这样做。

三个叙事视角,分别有三个时间区间。陆地士兵的故事是发生在一周内,海上救援船发生在一天之内,空军飞行员的故事则在一小时之内。三条时间线先分开叙事,后来终于交织,那就是道森把落水的空军飞行员和落海的汤米等人都救起时,三条线交织,三个时间区间汇聚,影片也即将结尾。

从拍摄到剧情到配乐到演员到诺兰……这部影片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但是不管说多少,我最想表达的是两个字,感动。用小人物视角讲述欧洲主旋律题材却传达出人人感同身受的普世价值,战争残酷,生民不易!

诺兰是了不起的,赌他今年拿小金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刻尔克》:让史诗回到到它发生的时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dj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