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93
四时气第十九
8/10
原文: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原文译文对照:
~~~~~~~~~~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
时常呕吐,呕出苦水,叹长气,心中恐慌不安,如同害怕被人追捕,这是病邪侵入胆腑的证候。
邪在胆,逆在胃,
胆腑属木,胃腑属土,若胆腑邪气盛实,则胆气总体过盛,自然会因这多余的盛实邪气而过克胃土,以求滋养,这样就导致胃腑气血被胆腑过分提取,造成胃气过多上行,而不能正常下行,即“胃气上逆”。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胆腑因病邪存在而功能失调,提取过多胃气,又因感应到这些过多的胃气,而过度分泌胆汁,多余的胆汁随上逆之胃气到达口中,造成口腔味蕾感觉到苦味;胃气上逆本身也造成呕吐,使口腔内的胆汁被呕吐而出。因此,这种胆腑因受邪而气血过盛的疾病,为胆腑有热,也即“胆瘅”。其呕吐苦水证候,叫做“呕胆”。
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须取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穴,使上逆的胃气恢复正常下行,之后,再以泄刺法取刺足少阳胆经系统上一切血液瘀滞的络脉,以泄放胆腑邪气,抑制胆木对胃土之气的过分提取,从而抑制胆汁的过度分泌,再根据受病胆腑的正邪相搏之虚实状况,邪盛则泄刺,正虚则补刺,以去除病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饮食不能下行于消化系统,自前胸齐平于鸠尾穴、至后背齐平于第十一节胸椎、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膜处,感觉阻塞不通,这是有病邪之气侵入胃腑腔体所导致的。
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
若病邪之气在胃腔上部,即上脘不通,当针刺任脉上齐平于胃腑上口贲门之穴位——上脘穴,以抑制胃气过对胆腑需要的过分迎合,从而消除胃气上逆,使胃气正常下行。
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若病邪之气在胃腔下部,即下脘不通,当针刺任脉上齐平于胃腑下口幽门之穴位——下脘穴,以疏散胃腑病邪。
~~~~~~~~~~
老黄历择吉,2024.7.11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92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9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