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行知宏的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我们利用钉钉这个便捷的交流平台再一次相逢。
今天我把跟大家交流的题目确定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们的学校叫行知宏,他的起源就是根据陶行知的名字而来,旨在在办学的过程中,通过知行合一的不断实践,把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我们的学校既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传承又要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发扬光大。我想这就是“行知宏”三个字的寓意所在吧。所以在走进校园正面的墙上写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而我今天的题目是定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到底这“行和知”该哪一个放在前面呢?在百度上面搜索的结果是,有的是“知”在前面,有的是“行”在前面。我也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最后的结论是,我们所有做事情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实践,实践~思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然后把事物推向前进的一个过程。所以只要你有知和行的意识,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这个问题不重要,关键是在他们之间你能否达到一个“合一”的程度,在实践过程中能否达到一个在“行”的基础上思考,在学理论的基础处上能否达到一个应用理论指导,在“知”的指导下的实践的问题。
二月十三号我和大家就《疫情期间对行知宏的惦记》聊了一节课之后,收到这样的反馈信息。
1、韩恒老师说,
学习的场景性很强。
疫情割断了人与人空间的相聚,却阻断不了心灵的呼唤与交流。
2、周万会
因为听到“学习的场景性很强”,这句话,所以想到了就是在钉钉上上课也要用亲切的话语,严谨的思维,精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表扬和鼓励。
3、张荣茂
成为能在行知宏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绽放的人,自己是什么种子很重要。
4、赵倩影
刚走上讲台的新手“冲动”是干一番事业,做出成就的原驱动力。
从教以来和孩子们的相处模式是朋友,当听到孩子们说“赵可爱,我们一起坐校车吧。”这样的招呼时,她说这种温暖除了可爱的孩子们能够给我,任何人无法复制。
5、宋倩
忽然明白了,人是需要有事干的。是我需要回到学校工作,不是学校需要我。所以即使是上网课也要带着感情和真爱和孩子们交流。
6、卢冬东
教育就是守时,就是担当,就是有能力传道、授业、解惑。为了教好学生,我要坚持要学习,不仅要拥有一桶水,而且要拥有一江水。
7、刘博敏
只有教师不断的学习,才能有学生的成长。
……。
我觉得听一节课的讲座,哪怕是对其中的一句话有感受,有感受后的思考,有思考后的行动就是收获,就是从当下的起步。
其实,我在讲座中想表达的:
主要是“惦记”
在人的一生中,有人惦记着,能惦记人,是一种精神的富有、能力的体现、良知的存在和情感的充盈。比如我们对武汉人民遭遇的惦记就是一份做人的正直与善良。
我惦记行知宏,首先是源于惦记武总。与武总的相识是不期而遇,关键是遇见后的知性投缘和对教育所共有的那份痴心。在交往的过程中,我感觉我是遇到了一位人生路上的老师。在对“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哪里”这类类似哲学上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上,武总给了我很好的启迪与引导。其次是因为负责校报,因为在工作中相识了许多我这样称呼“可爱的孩子们,伟大的老师们”的小朋友而由心底产生的惦记。并且想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吩咐大家如何认识与对待当下的非常时期。
今天我继续和大家交流的内容
一、重温运城国际学校魏智渊校长的这段话。对经典,警句要反复琢磨,直到内化后变为行动,才能有真正的教育效果,否则,再有道理的道理也是别人的,对自己是没用的。这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网课,尽量是本校老师上。直接采用机构提供的课程,或者名师们组合的课程,效果往往并不好。只有外行才会天真的以为,如果每一节课都由名师来上,孩子的学习应该进步有多大呀!
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交往行为,互动性是本质所在。今天教育少慢差费的原因,主要并不是老师讲不清楚知识(虽然也有这种情况存在),而在于教学的场景性很强,关键在于学生的学老师的反馈,这需要情境中的洞察力和反应技巧,当然更有赖于背后成熟的教育学心理学经验。
关键不是老师讲清楚了没有,而是学生学到了没有?老师的作用是确保这一过程的完成,老师的差距也在这里。网课带来了一些局限,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效率更高还是更低,取决于老师本身。”
我最近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中有一个名词“智能情谊”,就是说师生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共同体感觉的学习的,在这个共同体中,孩子们不是寻求答案,而是对知识建立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创建新的观念,对所学知识是创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关系是促进每个人的智力发展的。希望老师们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建立起智能友谊,引导孩子们相互间建立起智能友谊。
二、再读武总在教师群里发的一段话
武总说“今天我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听到了一句话。咱们的代课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时候说,“找你们班主任去啊,有什么事情跟你们班主任说清楚。”我觉得这就是大家在授课当中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把学生看成别人的孩子的时候,同样学生也不会把你当成他自己的老师。这样,你就会在后期的学生管理当中出现许多困难,所以大家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段信息是是持怎样的心态对待的。知在那里?行又如何?
如果只停留在,我没有这样说过,那不是说我。我好像这样说过,以后一定改正真。就算是说过,也是随口而言,孩子们不会介意……,等等这个层面的认识与理解,那武总的这条信息等于白发。结合我们的校名来思考,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认识在哪个层面上才会有哪个层面的行动。如何行动的其实就是如何认识的。
我读到这则信息后,
第一,想到一句话,“你把学校当做你的家,你就是学校的主人”。也就是由武总的“你不把学生当做你的学生,你就成不了他的老师”演绎过来的。
就这句话,让我联想到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事例。(因为拾拣校园的废纸,被提拔成学校的后勤副主任)
第二,联想到大家最近写的题为“亲其师,信其道”的论文。虽然还没来得及拜读你们得论文,但是我在想,在写这篇论文的老师们有多少是用逆反思维的方式去质问自己的。就是说不是想如何让学生走进你、亲近你,而是你如何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也就是说不是在“亲”字上做文章,而是在“师”字上下功夫。作为老师,自己有多大的魅力,多大的磁性把学生吸引。“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在他的《学记》中提到的。《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亲其师,信其道”的下句是“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我理解,这里的关键词不是“亲”,不是“尊”,不是“敬”,而是“师”!什么样的“师”?如何为“师”?对职业的信仰与忠诚,自身的品质与学识,对学生的良心、爱心、责任心,对教育教学理解与把握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老师的尺度。如何从“及格”,做到“良好”,做到“优秀”,我想首先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只有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才具备对学生负责的基本。如何负责,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也就是行~知~行~知,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达到螺旋式上升,这便是对亲其师,信其道的最好践行。
我们再回到武总的那则信息。表面上看是要大家回到自己和学生的表述语言,实则是让每一位老师扪心自问,我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吗?在我的心中,学生的分量有多重。
言为心声。从纪律的角度讲,我们可以出台一系列行知宏教师规范用语,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哪些语言不可以用,哪些语言要常用,不让用的你脱口而出了,惩罚!这样做管用吗?管用,但那是治表不治本。因为学生对教师表达的反应灵敏度很高,他们能一下子就判断出什么样的表达是你由衷的喜欢他们的心声。听到爱的语言的孩子们,亲其师的师、尊其师的尊、敬其师的敬自然生成,生成之后,努力啊,勤奋啊,不耻下问啊等等这些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学习行为自然发生。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老师会说,那我就使劲对他们好吧,他们自己学习就解决问题了。可能是这样吗?不可能!学习是一门科学,掌握这门科学,除了你对你所教的学科知识可以做到驾轻就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外,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支撑。
也许有的老师又说哪有时间学这些啊,而且学了也不一定管用。别着急,任何事情不会一蹴而就,知一点,行一行,行一行,知一点,点点落地,步步前行。
今天的最后我和大家就交流一个名词。在教育学上,它叫“前拥理解”或者“前概念”。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已有的认识,或者已有的知识”。这个教育专用名词是前面提到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中的,读到“前拥理解”和“前概念”这部分时对我触动很大。
现代学习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是用他们已经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成长背景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例一、以披萨饼为例爸一个圆分成三分,没见过披萨饼的孩子的注意力就被饼牵走神了,对需要掌握的1/3就没有了注意力。
例二、鱼就是鱼的故事。
因为鱼只能在水中呼吸,无法上岸,但它想知道岸上的事情。于是和小蝌蚪交了朋友。待小蝌蚪长成青蛙,跳上绿地,回到池塘向鱼描述了鸟、牛、人。在鱼的理解中,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有乳房的鱼,人是用尾巴走路的鱼。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知识的时候,创造性的机遇与危险并存。
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大相径庭。
老师们有了“新知识的构建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这样的认识,就需要依据这些概念和认识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新知识和构建新知识。
也许有的老师又要说,我每节课讲授新课前都要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请注意,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前拥理解,前概念”不是上节课讲过的知识,不是“马尾巴的功能”(举例说明),而是学生脑子里在构建起新知识前已经驻扎在他概念中的模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鱼就是鱼”的比喻。
如何知道学生的“前拥理解”“前概念”,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今天我把它作为作业布置给每位老师。作为一线教师,工作确实很忙,大部头书去啃读确实不太现实,但接受一个关键环节的理论指导,并把它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你是一个学习型的老师,你知道只有自己的知行合一才能有孩子们的不断进步。
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把感受(三言两语)发在我的QQ邮箱里。7707203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