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每天给猴子吃香蕉,宣布早晨吃3只,晚上吃4只,猴子们造反说这样不公平,于是改成早晨吃4只,晚上吃3只,猴子们很高兴。
其实好消息和坏消息一个都逃不掉,香蕉一共就7只,顺序的不同很可能造成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中叫做“框架效应”。
提出这个理论的是美国的两个行为经济学家,一个是卡尼曼,一个是托瓦斯基,他们的研究表明,相同的信息采用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将产生不同的决策判断。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联邦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无所不用其极。美联储主席有一次曾经在国会上说,明天要坐着直升机到华尔街撒美金。为了刺激消息,联邦政府决定对全体公民实行一种退税政策,这种政策在拟定后,在起草文件时有几个专家提出了意见,说不应该叫退税款项,因为如果叫退税款项,所有的公民拿到的钱说本来就应该是我的,未必会拿去消费,应该改成“税收红利”,意思是这个钱不是公民的,而是联邦政府把所收到的税给了公民,所以用税收红利代替退税款项更能够刺激老百姓的消费。
这种因为用词的差别造成的消费行为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挺多的。比如我们到商场的超市,拿起一瓶牛奶,商家说是95%的脱脂,那么大家听起来很舒服,如果换成含有5%的脂肪,你的心里可能想法就不一样了。所以不同的表述,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期许。
根据这个框架效应,接下来分享四个发布消息的原则:
一、如果有几个好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因为分别听到几个好消息的愉悦感要大于几个好消息一次性公布带来的愉悦感。
二、如果有几个坏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因为几个坏消息加在一起带来的痛苦感要小于分别经历几次这几个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感。
三、如果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公布,因为这个坏消息所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感所冲淡,负面效应会少很多。
四、如果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这两个消息,这样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消息所带来的痛苦所淹没。
所以说,人是一种特别容易被欺骗,或者愿意被欺骗的生物,是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