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乍一看以为是历史剧,搜完之后才发现是刘震云的小说改编而来。
没有看书的我去了电影院里,结果知足。
对镜头的设计和转换,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从圆镜头到方镜头再到圆镜头,第一次在影院里面看到这样的画面设计。
有人吐槽,好好的电影荧幕,只用了中间那不到三分之一的画面,显得太压抑。
但倘若不是在电影院播放,恐怕没有别处能感受到这样的效果了。导演的这种拍摄手法,自然有他的特殊意蕴。
方圆,自古便是中国人恪守的传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冯导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话换了一种方式,呈现给我们。
圆镜头——中国的乡村,
方镜头——中国的首都。
最喜欢的还是画面里的慢镜头,让每一瞬间都像极了一副水墨画,仿佛停止在那里,仿佛每个人的肖像画,诉说着人生百态。
“这是一部最纯粹的中国电影。只可能发生在中国,不可能是西方,也不可能是朝鲜。就是完完全全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
冯小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
在看到影片的第一眼,黄牛小溪,大柏参天,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夕阳余晖,映照着一个小乡村,无疑为影片增添了些许接地气的味道。
影片中,李雪莲的满口陕北口音,她周围男人的世俗,配角的出色演技,都显露出满满的中国味儿。
从《老炮儿》到《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愣是把北京人的那股劲儿十足地表现了出来,从老炮儿的北京人到潘金莲里面的李雪莲,映射着的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李雪莲,影片中唯一的女主。
从假离婚到最后的真离婚,从打官司到真的成了别人口中的潘金莲,她一直就卯着一个信念,非打出个名堂,打出个结果,打出个公道,她才不再打官司。
李雪莲是忠贞着秦玉河的,她只相信他,所以她放心地同意了秦玉河假离婚的提议。
但她没有想到,秦玉河是真想离婚,所以,她谁也不想信了,只相信她的牛。
“我听牛的”是在影片中听到最多的一句。
她开始打官司,从法院庭长开始,庭长判错,她去找院长,院长不管,去找县长,县长推托,再找市长,跪在市政府门前被人轰走,甚至被关了起来。
她不信,找首长!
十年以后,她决定不打官司了。
市长来她家里亲自确认,她说:“我听牛的,牛不让我打了,我就不打了。”
市长听完之后,一句话也没说。
她知道自己又说错话了,但不知道错在哪儿。
是她的错吗?她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仅仅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也没有人告诉这个农村妇女她究竟错在了哪,或许压根李雪莲就没有错,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她戴上一个“错误”的帽子。
李雪莲的韧劲是其他妇女少有的,这也是她成为笔者笔下女主的原因之一。只是她没有想到,她会让县长市长都煞费苦心。
不过是一个离婚的案子,你们至于吗?这是李雪莲心中最大的疑问。
因为一句“我不是潘金莲”,她又是十年。
这十年,是一个女人最珍视的宝贵的十年,李雪莲甘愿花这十年去打官司,只为一个错案,只为一句话。这背后的缘由让人深思。
一个女人,和众多她周围的男人,因为一个离婚案周旋了十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利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都在用李雪莲这件事为自己找寻着出路。
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对错,在人情社会里,情大于理往往支配着很多事。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人情的调和影响着你的地位甚至命运。
可我们何尝不去深思一下,为何一个离婚案会打官司了十年?为何一个妇女会引起这么多领导甚至最高级领导的关注?为何编剧刘震云用这样的题材反映中国的社会?为何李雪莲事件能成为噱头?
让李雪莲更不能理解的是,没来由地从秦玉河嘴里冒出个潘金莲,又成了别人口中的小白菜,还有她的冤情让她成了窦娥。
李雪莲,潘金莲,小白菜,窦娥,一个人四个角色,她不能理解别人眼里的她为何是这样。
庆幸的是最后,李雪莲放弃了上吊,开了个小馆子,好好地过了下去。
正如她所说的,都过去了。
李雪莲最后看开了,这也许对她是最好的结局。
往事随风何必牵挂太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