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813506/d8fd3a1686026bec.jpg)
诗群出题: 请用江西诗派强调的 “ 点石成金 ” 和 “ 夺胎换骨 ” 手法,选择题目所给诗中的 “意象” 进行夺胎、锻化,以夏天事、景、情写一首七绝或西江月。题目自拟。
我一看,对新名词新手法不理解。这是我第一次碰见的诗词写作方法。我寻找相关文章进行一番研究。了解了如下知识与大家共勉:
第一、“ 点铁成金 ” 的由来
点铁成金现在已是成语,它源自佛教书籍。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龙华灵照》:“ 问:‘ 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 师曰:‘ 还知齐云点金成铁么。’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师曰:‘ 句下不荐,后悔难追。’ ” 可见,原文除了 “ 点铁成金 ”,还有 “ 点金成铁 ”。
前者是把普通的东西变为珍贵的东西,后者是把珍贵的东西变成普通的东西。
第二、什么是江西诗派的 “ 点铁成金 ”
诗家所言 “ 点铁成金 ”,黄庭坚在给他外甥的信《答洪驹父书》中有明确表述:“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不是贼,不是偷,也不是剽窃抄袭,而是把陈言变出新意。例如:
池口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临渊羡鱼,的确是陈词。可山谷是 “ 不羡鱼 ”,别有诗意。
俯仰之间句,明显来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但两人说的却不是一回事。王羲之是 “所欣”,黄庭坚是 “所不欣”。
归雁(其一)
【宋】陈思道
弧矢千夫志,潇湘万里秋。
宁为宝筝柱,肯作置书邮。
远道勤相唤,羁怀误作愁。
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
这个诗里,用的意象物象几乎都是前人的,就是说都是陈词。
弧矢,即射雁的弓箭。唐代杜甫《草堂》:“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潇湘,代指湖南,传说雁飞到湖南衡山就会返回。唐代钱起《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筝柱,因为斜着排列,用来象征雁阵。唐代李商隐《昨日》:“ 二八月轮蝉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书邮,鸿雁传书的典故,汉代以后无数人用,陈得不能再陈。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 “ 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确实抄了整句。一直到尾联还是杜甫的物象,杜甫《登慈恩寺塔》:“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但这首诗是不是抄前辈呢?还真不是。
他的整个诗意,不是前面那些人的哀愁怨叹,而是积极向上的。他用了前人用过的意象,但又处处反其意而用之,处处解释归雁的境界即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叫 “点铁成金”。
有点铁成金,就有点金成铁,化用前人的意象不好,就是败笔。黄庭坚对王安石是评价极高的,从王去世时他的悼诗中可见;但王化用前辈王籍诗意,却受到了黄的诟病: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钟山即事北山(其一)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很明显,“ 一鸟不鸣山更幽 ”来自 “ 鸟鸣山更幽 ”。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 梁王籍诗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荆公改用其句曰:‘ 一鸟不鸣山更幽。’山谷笑曰:‘ 此点金成铁手也!’ ”
黄山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王籍的诗中,鸟鸣破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非常高妙。而王安石的诗中,鸟不鸣,本来就是幽静的,等同于废话。由此可见两点:一是黄山谷深谙诗法,得诗中三昧,他的 “点铁成金” 说是高档的,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么低级;二是他不因王安石是宰相就阿谀奉承,直接表达了他的观点。他甚至对皇帝也是这个态度(不知是否有人知道 “佞史”这个典故),文人气节相当硬,难怪死后会谥为 “ 文节 ”。
第三、什么是 “夺胎换骨”
首先纠正一下,前面两位当代诗人把 “夺胎换骨” 说成“脱胎换骨”,第一字不准确。
这个说法来源于宋代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山谷云:‘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
这个说法虽然后来被人接受为江西诗派的创作方法之一,但是是不是来源于黄山谷在学界却有争议。惠洪(字觉范)是山谷的朋友,但学问比较粗疏。
有考证认为,山谷说的夺胎,是说书画;用之于诗,在山谷自己的诗文中从未见过。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予尝以觉范不学,故每为妄语。且山谷作诗,所谓 ‘一洗万古凡马空’ ,岂肯教人蹈袭乎?”
但不管如何,这一方法还是存在,且有定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二版 )》:
“ 大致可以认为,换骨是借鉴古人之意而另造成其语;夺胎则借古人词语加以生发而生新境。”
下面举例说明。
诗词残句
五代】江为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花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其一)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的来源很明显,但虽然借鉴了前辈,表达上却完美得多。
江为说的是竹子 和桂花 两个东西,中心显得散;林逋集中来表达梅,“疏”、“暗” 两字大得诗词炼字之法,所以广为传诵。
让古句产生新的灵魂,这叫 “夺胎”。
和赠远
【唐】独孤及
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
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
去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
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两诗的承继关系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崔护只借用独孤及的诗意。 骨架却给他打散了,八句变成了四句,更加紧凑、亮眼,并由此产生了“人面桃花”的成语,这叫“换骨”。
由此可见:夺胎换骨之法,远在江西诗派之前就有了,只不过江西诗派给他提到了理论研究的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