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杰弗里·克鲁杰说过一句话:“大多数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少数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可能数字有点夸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父母偏心,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十根手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每一个人自然都会有自己的喜好。而父母只是一种身份,所以在大多数非独家庭里,父母有所偏爱是难免的。
但睿智的父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你来我往,即使是血脉相连的亲情,也不可能避免。所以即使有偏爱,也会尽量掩饰。至少不会让几个孩子,明显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区别对待。但有些父母,却把偏心摆在了桌面上,面对孩子的抱怨,死不承认。实在说不过去了,甚至还会强词夺理,说是孩子自己不配。
说白了,这一类偏心眼的父母,如果以后索取回报的时候,也能像当初一样,只去找自己喜欢的孩子,那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扯皮问题。但很可惜,偏心眼的父母,在自己需要回报和照顾的时候,往往只会找当初自己不喜欢的孩子。甚至还会拉着这个孩子,去帮衬自己偏爱的孩子。
但世间万物,都是因果循环,付出了爱,才有可能得到爱。作为父母,如果你一直给孩子带来不被偏爱的伤害,那么又如何得到相对公平的回报呢?于丽就摊上了偏心眼的母亲,而且她也是把偏心摆在了桌面上,被女儿质问,还死不承认,最后推卸责任的这一种。于丽和姐姐于娟相差两岁,于丽在很小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出父母对自己和对姐姐的不同。
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一日三餐,于丽都能感觉到不同。她不是不愿意穿姐姐的旧衣服,也不是不愿意用姐姐用过的一些东西。家庭条件一般,于丽从懂事开始,在能力范围之内,于丽一直都是想着给家里省钱,所以这一切,她能接受。但这也不表示这个家里面,于丽就只能用旧的,而新的就是天经地义,属于于娟。
一家人一起逛街,每一次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父母永远都不会顾及于丽喜欢什么,永远都是于娟喜欢什么,就买什么。而且还会对于丽强调,等姐姐不喜欢了,就会轮到你了,等于是姐妹俩都有了新的东西。于丽还不能有意见,一旦有点嘟囔,母亲就会说:“孔融让梨,你没学过吗?”母亲偏心大女儿,却压根没有理解这个典故的真正意义。
在日常的一日三餐上,父母的偏心,就更加明显,也更加刺痛于丽的心。从小到大,父母永远只记得大女儿喜欢吃什么,压根就不记得于丽喜欢吃什么,甚至连于丽在饮食上的一些过敏的情况,父母也记不住。为此,于丽进过好几次医院,却只换来父母觉得她不好养活,太矫情。父母似乎忘记了,其实大女儿于娟也有过敏的东西。
之所以没有数次进医院,是因为当父母的都记在了心里,在饮食上避开了而已。于丽永远都无法忘记,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每每端出一道菜,都会说这是姐姐喜欢吃的。若是有亲戚开玩笑,问父母,妹妹喜欢吃什么。两人沉默一会,父亲都会抢着说:“于丽胃口好,什么都喜欢。”可事实上,谁在饮食上会没有偏好呢?
于丽对于父母的偏心,很心寒,但不管是小时候面对于丽的埋怨,还是结婚后面对于丽的质问。关于偏心,父母是不承认的,说多了,两人会怪于丽在生活琐事上和自己亲姐姐计较。还甩锅,怪于丽没有姐姐嘴巴甜。可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种细节,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这怎么能说是计较呢?更何况,嘴上的甜言蜜语,真的没有实际行动孝顺吗?如果说这些是生活中的事情,作为子女,不要和父母计较是否偏心。那么同样是女儿,在两人的前途和婚姻大事上,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也直接表现出了父母的偏心。姐姐喜欢做什么,不管需要多少成本和代价,父母都会满足。
而妹妹喜欢的工作,只要有一丝风险,需要家里花一点成本,父母就直接黑脸拒绝。姐姐结婚,父母掏空积蓄,陪嫁现金和轿车。而妹妹结婚,收了彩礼,却只陪嫁了几床被子和一些小物件。父母不仅把爱给了姐姐,也把所有的财产给了姐姐,于丽羡慕别人有娘家父母可以依靠,而她,什么都没有,她对父母也渐渐死心。
不过她还是感谢父母给予了她生命,感谢父母养大了她,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偏心。于丽在工作之后,哪怕是结婚之后,还是每月准时给父母一笔生活费,逢年过节也会另外准备红包和礼物。能力范围之内,父母提出她眼下的生活条件好,要拉自己的亲姐姐一把,于丽也帮了不少忙。她以为自己对娘家的亲情,算是仁至义尽了。
正如老公安慰她,让她不要太介怀,说:“你不是总说和娘家父母相处不好吗?那以后你父母肯定是跟着你姐姐养老,咱们给生活费,多去看看就行,你也不用惆怅怎么和他们相处了。”但我们都知道,大多数被父母偏爱的孩子,都是不懂得感恩的。他们会认为父母也好,兄弟姐妹也罢,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
于娟也没有例外,她在父母年龄上去了,身体越发不好了,已经没有办法给她提供金钱和情绪上的付出之后。对父母冷淡了,别说养老,让她给点生活费,多关心一下父母,都做不到。这个时候,父母想到了于丽,多可悲,两人居然不记得小女儿的房子在哪里。托人打听了之后,两人找上了门。母亲说:“闺女啊,爸妈想跟着你生活,这也是你的义务。”
理直气壮,丝毫没有觉得任何不妥。事实上,关于姐姐对父母的态度,于丽也是有所耳闻的。她其实有想过,要不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毕竟是养大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又想着父母从小到大对自己的挑剔,不知道应该怎么相处。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于丽的父母,今天的态度,有一点点对以往的歉意,两人说不定就能直接住下了。
但两人一点都没有认为自己以往对待于丽,不够疼爱。总之口口声声帮大女儿找理由,坚持让于丽养老。父母的态度和言行,让于丽不心软了,只剩下凭什么?于丽笑着说:“爸妈,你们把爱和钱都给姐姐,养老来找我,是不是想多了?你们早就随着内心的喜好,找好了养老的对象,又何必今天来我这里自讨没趣?”
故事的最后,两位老人去了养老院,于丽承担了一半的费用,而另一半,于娟非常不情愿,老人听了很多难听的话。而且两位老人也知道,这只是第一年,还有接下来的岁月,自己还要听很多次,不由得悲从心来。《秋夜》中有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虽然不是表达了亲情,但这两棵枣树,其实也可视作是你的两个孩子。或许你更喜欢其中一棵枣树,但别忘了,也给另一棵也浇浇水,别让它枯萎了。
一旦枣树枯萎了,就好像是一个人彻底对你死心了,你又如何还能得到对方的真心?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疼爱自己的孩子,尽量把一碗水端平。你们说,于丽的“记仇”,应该吗?
--END--
图片|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