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

作者: 梦乡的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1-07 17:36 被阅读0次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现代语言意义】这里的“天”,就是大自然的含义,观和执对应的是观察理论和实践理论,以及自然事物自动运行规律。“观”对应“道”;“执”对应“行”。道就是信息指称的秩序现象名称,延伸意义就是现代的“理论、经验、现象、学说”等等。由“观”到“执”就都说“尽”了。“尽矣”就是“都在这里”的意思。

    自然界有五种不同的性质,谓之“天有五贼”,你能看见区分这五种自然界的性质,那就如同早上刚出来的太阳,就是光明照耀大地那样,所以叫做“见之则昌”。这里是说五行概念,五种自然事物的抽象性质,具有普遍性,木火土金水五行概念,每一个字,构成一种事物特性的抽象,为早期系统思想。木的性质带有生命生物性质;火的性质表示能量或动能势能;金则是与冶炼、析出等等提炼有关的概念;水是指流动性或运动特性或渗透等等性质的指称,用水类比而已的概念;土则是原,混合,基础等等的概念。五行互不隶属重叠,构成事物自然运行系统,系统性是整体体现的。这是古代早期的系统分析思想,是对自然事物把握的哲学方法。掌握了五行方法,就可以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运用,这就是“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在这里,“贼”的意义是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可理解为有性质构造的秩序化相互作用。不是通常意义的贼的含义,有一定的制约、克制的含义,引申破坏、击打之义,用“秩序化相互作用”解释比较合适。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两句最容易误入歧途,“手”的含义是带有工具性主体部分,也是一种以主体的系统部分为“手”一样的工具,怎么理解这种现象,是语言表达问题。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宇宙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以看作你用手去干活。当然这是一种相互的相对的指称。接下来,“身”也就是主体整体系统,历代解读当成“我”,如《尔雅》曰:“身,我也”。这里的“我”就是主体的主观方面,同样的相互作用的对方,也是一个“我”。古代有一种解释,将“手”,定为手掌上的九宫八卦方法,离题甚远。任意的事物演化在于生成主体系统,或者(构建)事物体系生成需要“身体”组成。这就是“万化生乎身”的含义,所涉及的是如何确认一个事物系统或者构建一个事物运行对象系统,要素是系统的“手”和“身”。

    自然事物的特性,仅仅只对人有意义,这就是“天性,人也”。而人的思想和知识体系,就是指其(自然事物的)运动的或运行的原理或机制或技术,所以“人心,机也”。人们开发及其掌握自然事物的知识原理和运行规律的理论体系,就是为了学习实践地做人,这里可以简化表达为:技术就是人本身。因此称作“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这里,思想优于文字语言表达,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相同的思想。知识思想及其技术就是人本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涉及到阴性物质体的人和人本质的阳性思想意识特征,这里的阴阳没有给出明确说法,但是,思想表达里包含了这一含义。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这里有个关键字“杀”,是指极化或激化的极端现象的意思。“杀机”,就是指极化极端现象发生或有发生趋势。这里讲到“天”、“地”、“人”发生极化现象的状态。移星易宿讲到天文,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靠近黄道面的纬度地带仰望星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其沿黄道赤道分布一圈。这一圈星宿按四方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这里涉及非常具体的天文学确定时间,季节,从经验知识到理论知识,要时刻关注“天发杀机”的异动,及时调整生活行为。讲到地,那就是指地震洪水干旱风雪飓风等等自然灾害,极端自然气象,龙蛇起陆主要是指地震,因此“地发杀机”主要指地震。讲到人的时候,用的是“天地反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或家庭变故发生,这里的天地是情感所指,毛主席有一句诗词“换了人间”。这一段,是中国天时地利人和理论的直接来源。讲的是人主导天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人合发,万化定基”,这里有了引申意义的天人合一概念,“合发”讲的是自然规律和人的共同作用,而且是极化作用,这种作用是自然事物演化运行运作的确定性基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表达的科学理论思想。只是过于抽象,以至于几千年来歧义不断,到朱熹用另一种说法表达这一含义,那就是“实事求是”。简洁的文字里,需要口语和实践的配合讲解,如何从人们熟知的知识出发,讲述这些科学原理呢?到毛泽东思想里,有两论,使传统科学文化思想,成为了现代化的语言文字。

    前面讲的是自然事物和人的总体关系,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天地属于人,是人构造了天地理论,结合《道德经》有“有名天地之始”的思想。意味着所有的理论都要归属到人这一层,才有意义。这里就涉及方法优于经验命题了。接下来,阴符经讲的就是方法论纲要。“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这里直接说方法可能不是显现的,而是有可能隐藏在现象之中。“性”就是指性状、特性,现代指称有质地、本质、特征、功能、功效等等。“巧拙”是复杂和简单、以及困难和容易、间接和直接的指称,这里很清楚是方法论述,因此,后面“可以伏藏”,也就是理论应用到方法,再到目标,过程是隐伏的,显现的是结果。例如,公理化都是公理引用,公理过程都是“伏藏”状态。现代社会人们使用计算机,其过程都是“伏藏”。

    巧拙是指技术性的继续禅发,就涉及观察理论了。“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人有九窍,这是人体与外界相互交通的通道,看这些通道是否正常,主要看口鼻、耳、眼睛这三个要素,这是人对大自然认知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要素。“可以动静”是指能够掌控或可以延伸的,这一句言简意赅,包含了全部的科学技术。

    接下来讲的是五行相关理论,“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里讲到五行生克,木、火、土、金、水五种性质相互生成和克制,五行的五种性质,每一种都有相应的理论阐发,其中并非绝对禁锢的五行模式,只是讲了五行是最基本的抽象,还可以添加删减,具体事物需要具体分析和构建等等,只是这里纲领性摘要,未有阐述。木生火,水克火,金生水,土克水,水生木,金克木,火生土,木克土,土生金,火克金。这里每一句都有对应的理论,这里木生火并不是简单的指木头燃烧,木性是广义的指一种生物性和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以及抽象的疏导作用,并且对应春天大气温度上升,木性里蕴藏着大量能量,因此,木生火带有能量释放的意义。木性里蕴含转化和储存能量,以及木性疏导结板的土性,使之土性松散。原理上,借用自然事物演变过程,解释自然物理原理一环扣一环。“祸发必克”是指极端灾难情形下,这种相克制会体现出来,水灭火,土阻挡水等等。“奸生于国,时动必溃”,这一句涉及治国,或者是管理某个系统,如果其中隐含了某种克制系统机制的因素,遇到“时动”的偶发事件,则系统会产生崩溃现象。这一句是系统论的含义,跟五行有一定的关系,五行是构建系统的抽象原理,讲究系统均衡。

    “知之修之,谓之圣人。”这里是对上面论述的结束语,“知之”是学习的意思,不仅仅是学习理论,还有实践;“修之”是指研究应用涉及的各项理论和实践,能做到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在现实实际里研究应用,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自然界里,事物相互依存产生、相互激化制约,是自然信息所体现出来的道理。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这里要解释一个字或词,“盗”字意义的演化,今天是窃取、盗窃之意,本义或者远古之义是指越界获取,或者是指未获得允许的获取,包含了权力意识。“天地”,讲的是抽象的大自然整体的指称“天”和具体事物所在整体的指称“地”,后面“万物”那就是具体事物通称,这一层一层抽象表达,逻辑清晰。最后归结是人对所有对象的指称,所谓“人,万物之盗”。到这里,“盗”的信息化特征已经非常清楚了,这就是古文化的秘诀,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里人是万物之盗,就是指“知识技术就是人本身”的含义。“盗”还有一种相互作用的含义,是指相当于确定的稳定的相互作用状态,仅此,如何再想深入就是另一回事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研发。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这里“既”字是核心要点,指认知清楚了,认识明白了。“宜”是相宜、适宜、合适的意思。“安”也是类似的意思,有更稳定的含义。这里具有科研秩序的意义,各种相互作用状态所属以及具体情况弄清楚了并做了合适的记录,那么相对的应用研发也可以明白地进行按部就班的进行。由“盗”到“才”的研发过程,“才”即是可用之知识或技术。“三盗”、“三才”这里的三,指天、地、人,三个层次,这是理解天地人的要点,天为系统整体,相对认知对象最大范围或者外延系统的指称;地为比较具体的客观对象系统,地概念里还分万物、有针对性的事物等等亚层次;人这一层就是客观的人“主观”体系,囊括了天地及其亚层次万事万物。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这是对上面阐述的总结,食是动词,有依赖、依靠、统括等等之义。“时”就是时空之义,物理学的以及现代的物理学的硬核--时空之义,更深刻的那就是天干地支理论。秩序的核心就是时空秩序,这是一切有序的基础,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础。时空安排好了,系统体系运行就顺利达成目的。所谓“百骸”,也就是对象系统各部分体系,“理”的含义是顺畅地达成目标。运用上面研发设计的五行相生相克机制,或者按五行相生相克机理运行事物、事务,则事物的演化就会按既定目标演进,这就是所谓“动其机,万化安”。到这里,自然科学最为抽象的哲学理论,就有一个小节,言简意赅,包含甚广,都是提示性的。需要更广泛的知识作为配套,程度可深可浅,可以达到具体知识不同程度的指向提示。适应性广泛,从古代农耕文明初建到现代化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阴符经是阴阳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并没有直接讲述阴阳,但是,充诉着动阳静阴,涉及显阳伏阴,阴阳辩证法是其主线。深奥的阴阳哲学,很难让人理解,最为关键的是实事求是里,阴阳是不分开的,是两种性质指称,简单的说就是显和伏、动和静区分。五行是具体事物具备的特性抽象,结尾点题,时空序是核心中的核心。接下来,阐述的是阴符经理论的要点和举例继续阐发。

    示申为神,这里涉及抽象的天干地支理论。神学原来来自这里,就是展示施展可重复演绎的自然相互作用过程。普通人不知,神就成为了密或谜。因此这里指出“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这里阐发的是具体的特殊性和抽象的普遍性之间的共性和差别,逻辑学伏藏其间。“不神”也就是常态的知识技术,神正是这种“不神”组合设计而来。而这个“神”传播到欧洲,就成了信仰。

    日月星辰运行,都能用数值图形表示,这就是“日月有数”。万物都能够用数值标识方法确定,叫做“大小有定”。前面是天象知识学问体系,后面是百工、社会管理等等科学技术体系,运用天象周期律建构生成万世之功的顶级智慧知识体系,“神”的光辉就会照耀人间,这里“神明”就是前面所讲示申,展现和掌握恒久的自然运行知识,所以叫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讲的是指阳性特征,信息相互作用过程。这一段核心是“盗机”,指自然现象作用于人生成自然事物运行知识体系的过程。古代社会,专业的对这些非直接适用知识的研发,是非常困难的,获得这些知识,用途巨大,会引发不可预料结果。因此,“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固躬”或“固穷”指小心谨慎运用。“小人”则没有自律,可能傲视他人引来杀身之祸。这里讲到一个伏藏的原理,就是按需求运用,古人遇到大事才会去打卜问道,求贤若渴,一般时候还是各行其是,小心做人吧!

    前面讲述的是语言文字的理论,下面就是抽象分例阐发系统理论辩证法的演化或变化要领。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这里讲盲人善听和聋者善视只是一种举例,实际是否如此还得商榷研究,但是,这里显然不是指善听和善视,而是为了阐述后面的很夸张的效果,“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和继续“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这是说的是系统内在的调整有拓扑的味道,系统内资源分配或能力能量的调配,关闭或暂停某些可以关闭或暂停的系统功能,以利于目标达成。具体应用中,所谓集中力量,经常用到这个拓扑调整。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这里的核心是词“死”,意思是主管或者截止。“物”指具体对象。“机在目”讲的是观察或观察理论。这一段讲述的是认知过程,产生于认知对象,认知截止于认知对象,重要点是观察是否仔细全面。这里还有个重点就是“心”,并不存在非对象的心,意味着“心”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包括自身内在的相互作用,那也就是说从根本上否定了良心论。“死于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人们不要画蛇添足,要意达即止。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这里接前面权力意识,可以清楚地理解前面为何使用“盗”字表达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息相互传递或交换。这里的“恩”,是一种情感观念,本义是获得好处心生依靠或依恋。“恩”是系统内在心理活动,通过对外界事物比较而产生出的原始原生的趋向性,为生物特有的特征。“天”作为大自然最大的对象系统,“天之无恩”就是一套固定的物理相互作用,里面没有依靠和哪一方对哪一方的好处,就如同现代热力学热源的定理,自然物理的确定性,这就是最大的好处。人们利用事物对象具有的不变的确定性,人们才能够有工具制造、房屋建筑、农耕体系等等创造和建构,这种不变的确定性,是最大的好处,所谓因果律。当然,古代没有提及因果律,但是古人知道,这个“恩”字组成,就是因果的含义。因此“而大恩生”。接下来,举例“迅雷烈风”,也是跟“天”一样的具有最高级抽象的不变的确定性。“蠢”是拙笨的意思。这一段主要用分例解释了因果律,也是在接前面“心”的对象信息化特征,阐述了心理因果律所依靠的基础,自然物性的不变的确定性。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这里的有两概念,一个是“静”,指平衡态。相互作用进去相对确定的稳定状态,这就是“静”。“乐”指非平衡态,就相对比较相互作用有一方面有多余的力量,所以称为“性余”,意思是:性状呈现有剩余或多余。“至”,呈现或显现的意思,或带有极致的含义。“私”指对象系统界限分明的意思,跟现代使用的私字含义相去甚远,独特专有就是私。作用抽象性质的客观存在,这种独特专有性质,才有了各种技术组合,所以称之为“用之至公”。这里有助于理解,人们可以任意举例,皆是如此。这里有助于理解,人们可以任意举例,皆是如此。由平衡、均衡概念到极点、极端,“禽之制”就属于程度不同的机制,控制克制的力度,“气”的含义是按功能条件发生相应的反应,一般情形机能运行也是“气”。这里特指前面“禽之制”的条件反应机制,而且,是指“制”的机制。此段,讲述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平衡、均衡问题;第二,讲述了极限概念及其极限概念应用;第三讲到“制”的程度问题,条件反应虽然没有在文中叙述,而“气”概念里包含了。所谓阴阳气象,五运六气等等,需要具体其他理论配合理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生”和“死”在这里构成了个语句环,这里的生死不是某个具体生命的生死之意,而是指抽象概念里的系统的生死。这里“生”是生成、生存之意;“死”是系统消亡、过程结束之意。“之根”是指因果关系,这里因果律讲得很透彻,语言简练。一个系统或过程的生成、生存,是建立在前一个系统或过程消亡、结束上;一个系统或过程的消亡、结束,是新的系统或过程生成、生存的开始。这个道理,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是很普及的,一个事物的产生,建立在其他事物的终结之后;一个事物的终结,意味着新事物的开始。“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好处、恩惠是由于损害、灾害背景下产生的;而好处、恩惠也会导致依赖性,会导致放纵、轻视等等生成损害伤害等等灾害,这里跟《道德经》里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这里讲的侧重于因果关系。更接近此处所言思想,只有传统文化《增广贤文》里的思想。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这里讲到人的状态及其对比,“愚”是指思想固执或偏执或爱钻牛角尖等等的意思,本义就是从心,跑角落里去了,禺就是指某角落。“天地文理圣”重点是“圣”,陷入偏执和过分崇拜的境地;“时物文理哲”这里是“哲”,指全面分析、周全思考。“天地”对“时物”是抽象对具体的意思。某些人偏执于崇拜大而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文理”,而“我”则注重“时物”的具体事情、实际事情状况所体现的“文理”,并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实事求是做事情。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这里“愚虞”是偏执于担忧之类的心理,所谓忧心啊、忧国忧民啊之类。跟前一句一样,是对比。这里的“我”,“以不愚虞圣”,否定之处的含义是冷静沉稳,遇事不可惊慌失措,所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这里“奇期”是投机取巧之义,涉及概率论一类含义,有特指,“奇”不仅带有奇迹的含义,主要是指投机取巧、好大喜功。而“我”则“以不奇期圣”,踏踏实实做事情。综合这里的三句对比,使用了“沉水入火,自取灭亡”八个字,是指沉入水中和进入火中。水火是阴阳两个极端的含义,水深火热是极端情景,因此结论是“自取灭亡”,用以警示不要偏执、浮躁、投机取巧,做人还得实事求是、冷静沉稳、脚踏实地。

           《阴符经》最后阶段,讲到人生修养,用了三个对比句子,更深入的修养理论,留着以后慢慢讲解。接下来的是讲人的社会体系发展问题。中国改开后,邓小平理论里有一个重要命题,那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这里的“静”就是指确定性的稳定。也就是说,生长发展的基础或前提,就是系统所在的环境的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基础。“稳定压倒一切”理论出自于此。“自然之道浸,故阴阳胜。”这里引入阴阳概念,关键词汇是“浸”。“浸”从水,有浸泡的意思,这里是散布、分布、弥漫的意义。“浸”是指“自然之道”的抽象特征分布在所有具体事物之中,自然之道的最高抽象特征阴阳就是最突出的特征。

           “阴阳推而变化顺矣。”这里的“推”不是阴阳相互推,这里是指根据阴阳性质展开具体事物系统的具体的其他性质,于是预判事物演化就很顺畅;或者构建系统根据阴阳特性展开系统设计建构,这样其运行就会很顺畅。阴阳特征特性是理解阴符经的关键,中医理论根据实际实践总结出辨证八纲,辨证八纲首辨阴阳,也就是指前面的“故阴阳胜”。中医辨证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其实是可以扩展的,寒热作为热量或能量的收敛或发散对应;虚实也可以对应事物系统的需求是否充实;表里则是系统的对外和内部的阴阳调和问题。这里阴阳就是纲领中的纲领,阴符经讲的就是阴阳的要领,阳特征是变化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看得见的都是阴,但是阴性特征的大部分过程是伏藏特征,为暗的,也是看不见的,阴性具有的特征是阴中之阳,所以叫阴符经。符契文字语言等等信息,都是看得见的,有固定形态的,有具体指向的,因此,叫做“阴阳推而变化顺矣。”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这一句是对上面论述阐发的理论的印证,“自然之道”的不可违背,这不就是现代基础学科物理学、数学的“道”么?因此这里可以解决歧义问题,只是可惜,几千年来,还是歧义不断,解释的乱七八糟的,把修行弄成了稀奇古怪的什么炼丹啊修仙啊之类的玩意,道士们更是偏颇不断。不过呢,歧义也只是走入死胡同,不通,还会折返回来。这篇奇文不在意歧义,就如同把自然之道看着一个大迷宫,歧义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后面“因而制之”,也就是文中已经指明了方向和如何避免歧义错误,从“心生于物”到“沉水入火”那几段就是“制之”讲解。这句话,整句结构是“圣人知”,“因而制之”,而“自然之道不可违”也是一完整命题。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契”是指契约之意。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爰”本义是援手的意思或者指手拿刻符圆盘,“奇器”是一种用于对象进行抽象模拟推演的工具,“是生万象”就是从刻符盘推演事物状态现象。后面接一句“八卦甲子”,说明了是天干地支配合的刻符八卦盘,推演卦象的工具;“甲子”提示时间主线,这里提示了时间的阳中之阴性质,而“八卦”是八进制算法提示,属于人所创造出来的符号体系。也可以认为是远古的算法器。“神机鬼藏”,前面讲述过,示申为神,这里的“神机”即指科学技术展示机制。“鬼藏”有隐藏的未知机理。这“神机鬼藏”后来成了一成语。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这是全文最后一句,突出阴阳理论的“术”的性质,都是各种“象”。这里“阴阳相胜”有波动的含义,阴的收敛,阳的发散,相互交替占主导。这些“昭昭乎尽乎象矣”,就是清楚地表达了,都是“象”。“象”,是卦象、现象之意。全文到此结束,最后点题,都是关于现象的内容。

          【后记】方法优于经验,理论在于使用方法来理解现象所表达的变化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西方现代科学,跟这里阴符经比较,还是经验的科学理论,这阴符经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纲领。这里将阴符经都解释为现代语言意义,方便中国人理解祖先的智慧,这阴符经的思想,至今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间表达的,知识技术就是人本身,现实还少有人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阴符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hy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