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应该是一种闲聊。 ——W.H.奥登,《W.H.奥登闲谈录》(英国出生的美国诗人,20世纪伟大作家)

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Matthew Arnold)将文学批评描述为“一种学习和传播世界上已知和已思考过的最好东西的非功利努力”。这个定义的潜台词是,文学批评是一个受规训的活动,它试图描述研究、分析、证明、阐释和评价一部艺术作品。阿诺德会认为,这个受规训的尝试必须形成一些美学的和方法论的原则,以便让批评家据此来评价一个文本。任何一个尝试用这种方式来评价文本的人都是文学批评家。
批评家一词源自两个希腊词:一个是 krino,意思是“做判断”;另一个是krites,意思是“法官或陪审团成员”。文学批评家,或 kritikos,因此也就是“文学的法官”。
也就是说批评试图描述研究、分析、证明、阐释和评价一部艺术作品。
考虑到文学批评的功能和它与文本的关系,文学批评就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因为它必须与艺术作品相关联,换言之,没有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批评。
批评有什么作用呢?
有助于我们去自觉的、有意的去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有助于界定我们的人性,或者有助于批判我们的文化,评估我们的行动和感情,或者就单纯的提高我们的审美,提高我们欣赏和享受艺术的能力。
分析一个文本的时候,文学批评家会提出以下几个基本的问题:
文本只能有一个正确的意义吗?
文本总是教诲性的吗,也就是说,读者必须从每一个文本中学到一些东西吗?
可以仅仅为了享乐而阅读文本吗?
文本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每一个读者的吗?
文本怎样受到作者的文化及写作所处的文化的影响?
性别在文本的写作和阅读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我们的个人情感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文本阐释的?
在一个既定的文化中,文本能成为变革的催化剂吗?
可以看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理论批评的角度,即仅从问题本身来回答,二是实用批评,引入某一个具体的作品,用对作品的分析来回答。
理论批评,就是高屋建瓴,系统的阐述关于整个艺术的性质、价值、的理论、原则和宗旨。而实用批评,就是将理论批评的研究应用到具体的作品之中。
理论批评家研究和制造工具,实用批评家运用这些工具。他们将理论批评家提供的理论和原则来界定某个特定的文学作品的趣味标准,并对此做出解释、评价或者辩护。
实用批评家还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主义批评家——他们假定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只可以使用一种理论或原则;另一类是相对主义批评家——他们使用各种各样乃至相互矛盾的理论来批判一部作品。
综上,文学理论是所有批评家或批评形式的基础,没有理论批评,就没有实用批评。
那么,何为文学理论呢?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任何文本的反应基本上都是一种经过调控或建构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对文本的意义的理解,很大部分是取决于我们过往的经验。
我们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会产生一种心态或者框架,让我们适应在阅读任何体裁或类型的文本时的期待。就是说,我们事先会有一个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对某一类型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界定,我们在阅读之前,就会有个潜意识的印象框架——我们期待从眼前的文本中获得什么。
同时这种期待的满足与否,从文本得到的反馈会让这个框架不断演变,让我们形成对文本的一些特定的偏好,判断文本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道德的或者非道德的等等……
如果能够自觉主动的系统分析自己的这个框架,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能清晰地阐明并解释这个框架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对文本的审美判断,那我们就很接近发展出一个连贯统一的文学理论了。
文学理论——那些支撑着我们对语言( language)的理解和阐释、我们建构意义的方式以及我们对艺术、文化、美学和意识形态的理解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假设。
因此,广义上来说,任何读者都会对文本作出反应,也都有一种期待,因此每一个读者都是文学理论的支持者。但是绝大多数普通读者的理论都是不完整、无意识、不清晰的,这样经常会导致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也无逻辑、无根据、杂乱无章。
所以需要界定一个定义明确、逻辑清楚、表述清晰的文学理论,让读者培育出一种方法,并借助这种方法建立一些原则,好让读者可以有逻辑地、协调地、清晰地阐明、证明和澄清自己对文本的评价。
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观,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以某种方式来阐释文本。
就好像我们去听一场演唱会,不同座位的票价格不同,视野不同,视线的焦点也会不同,同时我们事后对演唱会的评价和感受也会不同。
文学理论就是用字面意思和暗含的隐喻这样的方式,来追问我们,阅读一个文本时,我们“坐在”哪里。
思考一下,阅读某个文本时,什么在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是我们的文化?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我们的家庭背景或个人经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层次?我们的政治、宗教、社会观点?我们此刻阅读时的心情?我们阅读时所处的环境?等等……
这些问题和问题的答案都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
如果我们可以把如何阅读文本的潜在假设表达清楚,那么我们作为读者就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明晰而有逻辑的实用批评。换言之,我们评价某个具体的作品时,就应该从这些切入点出发。
还要注意文学理论的一个假定——纯真的文本解读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纯粹感性的自发的作品反应不存在,所有的初始反应背后都可以追问一个为什么,潜在的因素是什么。
比如,读者看了一篇文章,哭了——这是初始反应,文学理论就要追问,为什么会哭?是什么触动了读者的情绪或者情感?是文字还是内容更加触动人心?等等……
文学理论要质疑读者的假设、信念和情感,要探究读者为什么以特定的方式回应文本,读者是如何通过或利用文本建构意义的。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
查尔斯·E·布莱斯勒【美】
第一章、批评、理论和文学的界定(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