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

《传习录》: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

作者: 金错刀618 | 来源:发表于2024-07-03 22:31 被阅读0次

    《传习录》的“传习”二字,源于《论语》的“传不习乎”。在心学弟子看来,如此智慧箴言,需代代相传。

    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弟子们将心学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心即理。

    此心,并非血肉之心,而是人的本心,蕴藏着大道至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解释“心无外理,心无外物”。

    第一个例子,关于人。

    对待父母,只有用心了才是孝顺,否则,做什么都是演戏。你知道孝敬父母,就会有孝心,而不是去“格父母”,从父母身上找到孝心。

    也就是说,你自己最清楚怎么做是对的,根本不需要向别人请教。

    第二个例子,关于物。

    有人指着树上的花问: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社科院的张志强教授说,阳明学是一门生命科学,教人从自身出发去打破命运的限制。

    明白了心即理,就明白了我们自己便具有足够的智慧去迎接挑战,战胜困厄。

    第二点,知行合一。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犹如硬币的两面。不存在谁先谁后,必然是同时出现,并非简单的“理论联系实际”、“知道就要做到”。

    《传习录》中,有个做官的弟子请教:我平日里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学习。

    王阳明失望地摇摇头说:“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去研究学问了?”你日常办案,就从断案上学,明察秋毫、克制私欲、反省体察,都在过程中进行。

    知与行,本就是一体,把自己放在具体的事中,让自己成为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传习录》中,有个生动的比喻——你想知道苦瓜什么味,只有亲自尝尝才行。

    同样的,想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多去社会上历练才行;想掌握某些技能,到具体岗位上实习才行;想看透人情世事,多经历才行……

    说到底,世间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第三点,致良知。

    关于心学,有人质疑:如果心中的理是歪理,再去知行合一,岂不是谬论。对此,王阳明在书里做了详细的阐述,简单来说,关键点就在于致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人要主动地去剔除邪念,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如此,才能抵达真正的心即理的状态。

    就像《传习录》中的这个故事。

    一次,阳明先生去户外散步,看着田间的禾苗说:“这才几天工夫,禾苗又长高了。”

    学生范兆期说:“这是因为它有根。做学问若能自己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长进。”

    他本以为这样作答能得到先生的认可,谁曾想王阳明却反问道:“人谁没有根?”见众人面面相觑,先生这才慢慢解释道:

    良知就是天赋的灵根,如果被私欲牵累,自然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所以,致良知的“致”,就是给心灵除草的过程。需要每日三省吾身,保持精进。当把自己修得心如明镜,世间万物的本相便可尽收眼底。

    梁启超在《晨报副刊》谈及王阳明时说:“破除痛苦的唯一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

    人生在世,早一天开悟,便能早一天脱离庸俗与痛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ki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