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变更为啥变成了财务操作的手段?
见: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里存在很多合法的“猫腻”,其中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就是一种操作利润数据的手段,比如重资产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一旦变化,每年的折旧额就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公司当期损益,鞍钢集团就曾经把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从30年延长至40年,机器设备、传导设备从15年延长至19年,结果2013年净利润竟然比2012年增加了9个亿,达到7.7亿,实现了“扭亏为盈”。还有企业的记录存货成本时使用后进先出法还是先进先出法也会直接影响当期利润。
贾宁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明知道企业可能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操作利润,为什么会计准则还要给企业留钻空子的余地呢?其实会计政策制定者的初心当然不是给企业提供财务造假的机会,而是为了让财务报表能够抵抗企业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外界环境变化,最大化地反映真实努力的结果。
比如,后进先出法,在通货膨胀或者原材料价格出现暴涨的时候就会提高成本,可能进货数量一样,却因为通货膨胀后面进库的原材料价格高于平均价格,以后面价格为准自然虚高了一部分成本,导致利润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特别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扭曲更明显,所以,开始允许企业使用先进先出法计算企业成本,但后来先进先出法又变成了一些企业操作当期利润的工具。
感:
生活中太多的政策,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执行的结果未必就和初衷一致,而且容易动作变形。
思:
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希望政策能够惠及所有人,虽然总有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实施办法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办法和问题相互矛盾统一,没有没有问题的办法,也没有没有办法的问题,所以,任何政策都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要指望政府出台一个万能的政策,既要了解政策的初衷,也要分析政策自身的局限性。
行:
虽然没有完美的办法,初衷好也未必结果好,但好的初衷是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会不断修正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如果方向错了,虽然可能也会得利,但最终一定是自食其果。
写作特训营邀请码.jpeg
网友评论